最大摄氧量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是评估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重要指标。
过去只有精英运动员才了解自己的最大摄氧量。作为有氧运动能力的客观衡量标准,最大摄氧量测试通常由专业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普通运动爱好者难以接触。但随着智能手表(如苹果、佳明等品牌)提供便捷的替代方案,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最大摄氧量测量的是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向工作肌肉输送氧气的能力。简单来说,它代表身体单分钟内可运输的最大(max)氧气体积(V)。通常以每公斤体重每分钟运输的氧气毫升数表示,36-55岁中年男性的平均最大摄氧量为32-38ml/kg/min,中年女性则为28-33ml/kg/min。运动时身体能循环的氧气量越大,维持锻炼所需能量的时间就越长。
在实验室测试中,受试者佩戴心率监测器和面罩在跑步机上跑步(或踩固定自行车),实验人员测量其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速度/阻力逐渐增加直至力竭,此时即达到最大摄氧量。
部分最高最大摄氧量分数属于那些能长时间承受高强度有氧运动的精英耐力运动员。越野滑雪运动员和自行车运动员通常拥有最出色的分数,挪威一名18岁自行车运动员曾创下97.5的历史最高记录。
年龄、体重/身高和性别都会影响最大摄氧量。由于肌肉量更大,男性的最大摄氧量分数普遍高于女性。而年龄增长通常导致最大摄氧量降低,源于身体代谢系统的减缓。体重也会影响分数,因为较大体型需要更费力地向工作肌肉输送氧气。
最大摄氧量不仅是体能指标,更与心血管健康紧密关联,成为预测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重要依据。最大摄氧量越高,患心脏病的风险越低。
智能手表如何测定最大摄氧量?手表内置传感器捕捉用户心率、运动数据(速度、距离、海拔),结合自报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进行估算。如果您持续监测智能手表显示的最大摄氧量分数,可能注意到这是个动态数值——它会随锻炼习惯波动:若近期运动频率或强度降低,分数可能下降;若增加了训练量和强度,分数则可能提升。
在炫耀出色的分数前需注意:智能手表的计算结果仅为估算值。由于多数品牌未公开计算算法,很难评估其准确性。
仅有少量研究尝试验证智能手表(苹果手表Series 7、Series 9和Ultra 2)生成的最大摄氧量估算值与认证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吻合度。两项研究均得出类似结论:该设备对高体能人群的分数偏低,对低体能人群的分数偏高。
智能手表生成的最大摄氧量分数另一问题是算法常被更新,导致历史分数与当前分数失去关联性。这常是健康或训练计划未改变时分数突变的原因。
睡眠和恢复对维持或提升最大摄氧量同样重要。精英运动员即使增加训练强度,也可能因疲劳导致最大摄氧量下降。事实上,教练和运动员常通过监测该指标判断是否需要更多休息而非额外训练。
还需明确的是,高最大摄氧量并不能保证卓越的运动表现。最高分数的运动员未必能登上领奖台。多项生理、生物力学和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竞技表现。但值得指出的是,全球顶尖耐力运动员几乎都拥有出色的最大摄氧量,部分原因可归结于遗传优势——这正是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业余运动员而言,监测最大摄氧量不仅是体能追踪,更因它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可视为健康评估工具。多数智能手表将最大摄氧量评级为"高"、"高于平均"、"低于平均"或"低",建议努力达到平均至高于平均水平。
要提升最大摄氧量,应在训练计划中增加高强度运动,即使只是短时间进行。长距离慢速运动(跑步、步行、骑行、游泳)虽能增强耐力,但突破舒适区才能提高有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监测已不仅是精英运动员的专属工具,智能手表使其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功能,也是监测健康和体能的又一实用手段。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