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主导的新研究发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规律性可显著降低不良健康事件风险。
发表在《JACC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显示,即使是中度睡眠不规律也会使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出现临床事件(包括急诊就诊、再住院或死亡)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OHSU护理学院睡眠、时间生物学与健康实验室首席作者Brooke Shafer博士表示,"我们的发现表明,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成年人来说,维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尤为重要。"
研究团队在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招募了32名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参与者在出院后一周通过睡眠日记记录睡眠和午睡时间,并据此被分类为规律睡眠者或中度不规律睡眠者。
在随后六个月的追踪中,21名参与者经历了临床事件。其中13人为中度睡眠不规律者,8人保持规律睡眠。统计数据显示,睡眠不规律者的临床事件风险是规律睡眠者的两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排除现有睡眠障碍和其他合并症等混杂因素后,这种风险增加仍然存在。这项研究是首批专门考察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规律性影响的研究之一,为规律睡眠对健康益处的证据体系增添了重要支持。
研究团队指出:"改善睡眠规律性可能成为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风险的低成本治疗策略。"
Shafer博士解释说,研究结果强化了睡眠模式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睡眠和休息期间,血压和心率会从日间水平下降。睡眠时间的变异性可能会干扰心血管调节机制,导致更差的预后,特别是对已经患有心力衰竭的人群。"
研究团队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评估改善睡眠规律性的干预措施是否能降低后续临床事件的风险。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OHSU的D. Shirin Hiatt、Sophia Kogan、Nathan Dieckmann、Christopher Chien、Quin Denfeld和Andrew McHill,以及波士顿学院的Christopher Lee。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