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teeth and periodontal tissues
编码LA30
子码范围LA30.0 - LA30.Z
关键词
索引词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f teeth and periodontal tissues
缩写牙周发育异常、牙齿结构异常
别名牙周病、牙周缺陷、牙周畸形、牙周结构异常、牙周发育缺陷、牙周结构畸形、牙周结构发育缺陷、牙周发育障碍、牙周结构发育障碍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6CZ2 牙
XA26X2右下第二双尖牙XA6R23左下第一磨牙XA7ZT9右上第一磨牙,乳牙XA5Z48牙近中面XA8MH6左下侧切牙,乳牙XA2XZ5右上侧切牙,乳牙XA6TB6右下中切牙,乳牙XA98V8左上尖牙,乳牙XA2BD4左上第二磨牙,乳牙XA2CA1根尖周组织XA2US1牙的表面XA2RW5左下中切牙,乳牙XA1PT3牙的部分XA8660右下侧切牙XA6F50右下第二磨牙,乳牙XA06P0右上尖牙,乳牙XA4ZQ5左上中切牙,乳牙XA5ML5牙远中面XA47C4右下第一双尖牙XA9P69左上中切牙XA3QH3右上侧切牙XA1YK1左上第二磨牙XA7675乳牙XA6FX3牙本质XA2LF2左上尖牙XA5M57右下第一磨牙XA5Z15左上第二双尖牙XA64J5右上第一双尖牙XA95A1右下尖牙XA3HD5牙邻面XA5B71牙髓XA5NT8右下中切牙XA0BR9右上第二磨牙XA2GW7左上第一磨牙XA36B2右下第一磨牙,乳牙XA5R09牙釉质XA0LE1右上尖牙XA4GG3恒牙XA0TL3右上第一磨牙XA8328左上第三磨牙XA55D8左下第一磨牙,乳牙XA7B54左下中切牙XA4KC7牙骨质XA3BG3右上中切牙,乳牙XA8P88左下尖牙XA80S2左下第二双尖牙XA8NE2左下第二磨牙,乳牙XA45K9右上第二双尖牙XA9QP7左上侧切牙,乳牙XA6DE2牙颊面XA5DM8牙合面XA5CA4右下第二磨牙XA4B13左下侧切牙XA2GE5右上第二磨牙,乳牙XA8M68牙舌面XA8YF6右下第三磨牙XA3EF6左上第一双尖牙XA85K7左上第一磨牙,乳牙XA0MG2左上侧切牙XA8QV7左下尖牙,乳牙XA3W20牙切面XA5306右上第三磨牙XA43X2右上中切牙XA4UP2牙唇面XA8YV5左下第二磨牙XA1SQ7左下第一双尖牙XA8KQ7右下尖牙,乳牙XA1W31右下侧切牙,乳牙XA0XB1左下第三磨牙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是指在牙齿或牙周支持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结构性缺陷。这些异常可能影响牙齿的数量、大小、形状、结构以及其在口腔内的排列,进而影响咬合功能和美观。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包括多种具体状况,例如无牙症、少牙畸形、多生牙、牙本质发育不良等。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许多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具有遗传背景。常见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例如,遗传性釉质发育不全(LA30.6)通常表现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环境因素:
- 营养不良:孕期母亲营养不足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及钙磷代谢障碍可导致胎儿牙胚发育异常。
- 感染:母体在怀孕期间遭遇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或患有慢性疾病,也可能对胎儿牙胚造成损害。
- 药物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牙齿矿化期使用会导致永久性牙体着色和釉质发育缺陷。
- 放射线暴露:高剂量辐射暴露特别是针对头颈部区域,在牙齿发育关键阶段可能导致牙胚永久性损伤。
-
综合因素:多数病例由遗传易感性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病理机制
-
牙齿数目异常:
- 少牙畸形(LA30.2):牙胚形成期数量减少或部分牙胚分化失败。
- 多生牙(LA30.3):牙板过度增殖形成额外牙胚。
- 无牙症(LA30.0):全部牙胚缺失,可累及乳牙列或恒牙列。
-
牙齿结构异常:
- 釉质发育不全:釉基质分泌期或矿化期障碍,导致釉质厚度不足或矿化不良。
- 牙本质发育不良:根据Shields分型,I型伴骨发育不全,II型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III型为Brandywine型。
- 病理性牙根吸收:破牙本质细胞异常激活导致牙根结构破坏。
-
形态大小异常:
- 牙齿形态异常(LA30.4):包括锥形牙、双生牙等形态学变异。
- 大小异常:微小牙或巨牙症,与牙胚细胞增殖调控失常相关。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牙和牙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是一组复杂的疾病谱系,其背后既有明确的遗传基础也有复杂的外部因素干扰。深入理解这些异常的发生机制对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制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