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脾疾患Unspecified Acquired disorders of spleen

更新时间:2025-06-18 20:44:37
编码3B81.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disorders of spleen、未特指的获得性脾疾患、获得性脾疾患、获得性脾疾患 NOS
缩写未特指获得性脾疾患、未特指的获得性脾脏疾病
别名Acquired-Splenic-Disorders-NOS

未特指的获得性脾疾患(3B8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1. 影像学确诊
    • 腹部超声/CT/MRI显示脾脏体积增大(长径>12 cm或体积>350 cm³)或结构异常(如局灶性病变、梗死灶)。
    • 病理学检查(脾穿刺或术后标本)证实脾组织存在非特异性炎性浸润、纤维化或异常增生。

必须条件

  1. 核心临床证据
    • 脾肿大(影像学证实)伴至少1项相关症状:左上腹疼痛、早饱感、乏力。
    • 排除肝硬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性脾疾病等特定病因。

支持条件

  1. 实验室支持证据
    •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4.0×10⁹/L 和/或 血小板<100×10⁹/L。
    • CRP>10 mg/L或ESR>20 mm/h(提示炎症活动)。
  2. 病因关联证据
    • 近期感染史(如EBV/CMV血清学阳性)。
    •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ANA≥1:160或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 腹部超声(首选)
│ ├── 增强CT(复杂病例)
│ └── MRI(评估血管病变)
├── 实验室检查
│ ├──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 ├── 肝功能+CRP/ESR
│ └── 免疫学筛查(ANA、RF等)
└── 特殊检查
├── 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病)
└── 脾穿刺活检(疑似肿瘤)

判断逻辑

  1. 超声检查
    • 脾厚度>4 cm或肋下可探及:提示肿大,需测量体积。
    • 低回声区:提示梗死或脓肿(需结合增强CT确认)。
  2. 增强CT
    • "地图样"强化缺损:特征性脾梗死表现。
    • 不均匀强化伴包膜增厚:提示炎性浸润。
  3. 骨髓检查
    • 粒红系增生伴巨核细胞增多:支持脾功能亢进诊断。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4.0×10⁹/L 脾亢/骨髓抑制,需排查感染或自身免疫病
血小板计数 <100×10⁹/L 脾亢风险,警惕自发性出血
CRP >20 mg/L 提示活动性炎症或感染
间接胆红素 >17.1 μmol/L 可能合并溶血(结合网织红细胞评估)
抗核抗体(ANA) ≥1:320(颗粒型) 提示自身免疫病相关性脾损害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初步评估:超声确认脾肿大后,立即进行血常规+CRP筛查。
  2. 病因溯源
    • 感染指标异常:加做血培养、病毒血清学。
    • 免疫指标阳性:转诊风湿免疫科。
  3. 肿瘤排查:对局灶性病变,增强CT未明确者需活检。

参考文献

  • 《脾脏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 UpToDate临床指南:Splenomegaly and hypersplenism
  • 第9版《实用内科学》脾脏疾病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