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瘤样病变Tumour-like conditions of spleen
编码3B81.0
关键词
索引词Tumour-like conditions of spleen、脾瘤样病变、脾错构瘤、脾炎性假瘤、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缩写脾瘤样病、脾TL病变
别名脾肿瘤样病变、脾非真性肿瘤、脾类肿瘤病变
脾瘤样病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活检显示脾错构瘤、脾炎性假瘤或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典型病理特征。
- 脾错构瘤:脾窦结构紊乱,脾小体缺失,红髓与白髓比例失调。
- 脾炎性假瘤:纤维组织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浆细胞、淋巴细胞)。
- SANT:血管内皮结节状增生伴透明变性间质和纤维分隔。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影像学特征:
- CT/MRI显示单发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炎性假瘤)或轮辐状强化(SANT)。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70%病例)或表现为左上腹钝痛、腹胀(20%-40%)。
- 实验室指标:
- 炎性假瘤患者中30%-40% CRP/ESR升高。
- 影像学特征: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脾血管瘤、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真性肿瘤。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 首选检查:腹部超声 │
└───────────────┘
↓
┌────────────────┐
│ 异常发现 → 增强CT/MRI │
└────────────────┘
↓
┌───────────────────┐
│ 仍不明确 → PET-CT(鉴别恶性病变)│
└───────────────────┘
↓
┌───────────────┐
│ 确诊需病理活检/手术切除 │
└───────────────┘ -
判断逻辑:
- 超声:
- 低回声结节(错构瘤)或混杂回声(炎性假瘤)→ 提示瘤样病变可能
- 需与血管瘤(高血流信号)鉴别
- 增强CT:
- 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填充 → 支持炎性假瘤
- 轮辐状强化伴分叶边缘 → 提示SANT
- MRI:
- T2混杂信号+延迟强化 → 错构瘤特征
- 弥散受限(DWI高信号)→ 需警惕恶性肿瘤
- 超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提示炎性假瘤可能性增加(特异性60%)
- ESR增快(>20 mm/h):与病灶活动性炎症相关
-
血常规: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仅见于20%炎性假瘤患者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需警惕脾功能亢进(需结合脾脏大小)
-
肿瘤标志物:
- CEA/CA19-9正常:有助于排除转移性肿瘤(特异性>95%)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理学检查,不可仅凭影像学确诊。
- 影像特征中增强CT的强化模式最具鉴别价值(炎性假瘤 vs SANT)。
-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感染或恶性肿瘤,CRP升高可支持炎性假瘤诊断。
- 对于无症状小病灶(<3 cm),可选择随访观察(每6个月超声复查)。
权威参考文献:
-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
- 《Radiology》2023年脾脏病变影像诊断指南
- 《中华外科杂志》脾脏良性病变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