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表现是“转移性右下腹痛”——一开始疼在脐周或上腹部,大概6到8小时后,疼痛会转移到右下腹的麦氏点(也就是右下腹靠近髂骨的位置)。约65%的患者会有这种典型的疼痛转移,但老人中不典型表现更多,能占到30%。疼起来是持续的胀疼,还会一阵一阵加重,活动时更疼。
除了疼,患者通常会发低烧到中等程度的烧(37.5℃-38.5℃),约20%的人会有恶心、呕吐、没胃口这些肠胃症状。医生检查时,右下腹的肚子会发硬,约85%的人会有“反跳痛”——按下去不怎么疼,松开的瞬间突然疼得厉害(医学上叫Blumberg征阳性)。医生还可能做腰大肌试验或闭孔肌试验,帮忙判断阑尾的具体位置。
诊断要做这些检查
诊断需要结合抽血和影像学检查。抽血查血常规,若白细胞(10-18×10⁹/L)和中性粒细胞(超过75%)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查C反应蛋白能辅助评估炎症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有不同选择:超声是儿童、孕妇及年轻患者的首选,若看到阑尾肿胀(直径>6mm)、管壁增厚或周围有积液,可能提示阑尾炎;复杂病例或诊断不清时选CT,准确率达95%,能清晰显示阑尾肿胀程度、有无脓肿或穿孔;孕妇若需避免辐射,可替代选MRI。
手术怎么选?什么时候做?
手术时机很关键——发病72小时内做手术,穿孔风险能降到5%以下;拖久了穿孔率会升至20%-30%。
术式分两种:开腹阑尾切除术适合穿孔性阑尾炎或严重粘连,住院7-10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适合单纯性阑尾炎或肥胖患者,术后1-2天就能出院。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率仅3%(开腹组约8%),且肠胃功能恢复快12-24小时。
术后怎么护理?
术后恢复分阶段管理:
急性期(0-72小时)
术后6小时平卧位,之后每2小时翻身一次;12小时后开始喝米汤、果汁等清流质;24小时内下床活动累计超2小时,预防肠粘连。
恢复期(第4-7天)
逐步过渡到粥、面条等低渣半流质;每天监测体温和切口,警惕术后脓肿(发生率2%-4%);每天做3次呼吸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肺功能恢复。
远期(2-12周)
术后3周恢复正常饮食,避免暴饮暴食;4周内别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1个月后复查腹部超声。
这些情况要立即复诊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赶紧去医院:持续高烧(>39℃)伴寒战;呕吐物有胆汁(黄绿色)或血性物质;切口红肿超过3厘米或有脓性渗液;没排气排便且肚子膨隆。
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切口感染(5%-10%);肠粘连(约15%,早期活动可降低30%风险);阑尾残株炎(<1%,多因阑尾根部处理不当)。
总的来说,急性阑尾炎早识别、早治疗是关键,选对手术方式、做好术后护理能加快恢复。平时注意观察身体信号,有异常及时就医,就能减少并发症风险,更快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