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发炎、牙周病其实都和口腔里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有关——口腔里的细菌原本和我们的身体互相制约,一旦清洁不到位,有害菌增多,就会引发牙龈炎症甚至更严重的牙周问题。比如牙菌斑,它是细菌抱团形成的“生物膜”,每平方毫米能有10亿到100亿个细菌,它们的代谢产物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如果清洁不彻底,牙菌斑里像具核梭杆菌这样的厌氧菌会变多,这也是牙龈炎的重要原因。
牙龈炎症的三重致病机制
- 细菌抱团变“耐药”:牙菌斑要是3天没清干净,细菌会分泌一层黏糊糊的“保护层”(胞外多糖基质),这层膜会让细菌对抗菌成分的抵抗力变强,普通清洁很难穿透;
- 细菌代谢物伤牙龈: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含硫氨基酸时,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这种物质会破坏牙龈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让牙龈更容易受刺激、发炎;
- 免疫细胞“帮倒忙”:牙龈发炎时,身体的中性粒细胞会过度激活,释放一种叫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物质,反而会加速牙龈下面结缔组织的破坏,让炎症更严重。
孕期口腔微生态的特殊变化
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牙龈里的微血管,导致龈下的细菌种类发生特征性改变。临床数据显示,60%-75%的孕妇会得妊娠期牙龈炎,但做好规范护理,牙龈出血的情况能减轻80%。建议这样护理:
- 清晨:用37℃左右的温盐水(浓度和生理盐水差不多,0.9%)含漱;
- 餐后:用牙线加单束刷(专门刷牙缝的小刷子)清洁牙缝;
- 睡前:用摆幅5-9°的电动牙刷配合含氟牙膏刷牙。
牙周炎症的全身效应网络
当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深度超过4毫米时,龈下的细菌可能进入血液循环,跑到身体其他部位,影响全身健康:
- 心血管系统:有中度牙周炎的人,反映体内炎症水平的C反应蛋白会比正常人高47%;
- 代谢调控: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牙周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概率会下降32%;
- 妊娠结局:有牙周炎的孕妇,早产的风险是正常孕妇的2.8倍(95%置信区间1.9-4.1);
- 神经退行:牙龈卟啉单胞菌(一种常见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呈正相关。
多维度口腔防护体系构建
- 机械清除:用对方法刷干净: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牙龈沟)加牙缝刷,能清掉92%的牙菌斑;
- 化学干预:偶尔用含漱液辅助:含氯己定的含漱液可辅助清洁,但要避免频繁使用,以防牙齿色素沉着;
- 生态调节:补充有益菌:选择含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菌制剂,注意选活菌量充足的产品;
- 专业维护:定期找牙医检查:每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探诊深度不超过3毫米是正常的。
牙周危机预警信号识别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牙周组织的破坏在加重:
- 出血模式变了:从原来的点状出血变成线性渗血(像一条线一样流血);
- 牙齿松动明显:牙齿松动到Ⅱ度以上(比如轻轻碰就晃得厉害);
- 牙根暴露多:牙根暴露超过牙齿可见部分的1/3;
- 溃疡老不好:口腔里的黏膜破损或溃疡持续2周以上没愈合。
用锥形束CT能发现早期牙周炎,这类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牙周组织再生的概率可达68%。建议40岁以上的人把牙周检查纳入每年的体检项目,如果有3个以上部位的牙周袋深度达到5毫米以上,就得找多个科室的医生一起制定治疗方案。总之,口腔里的细菌平衡很重要,牙周健康不仅关系到牙齿,还和全身健康息息相关。日常做好刷牙、用牙线等清洁,定期找牙医检查,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持口腔和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