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从轻微的无症状出血到危及生命的休克都有可能。了解它的出血量评估、症状变化、急诊处理和长期管理,能帮助我们更早识别风险、配合治疗,减少严重后果。
出血量评估与临床分级
胃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看失血量多少,不同出血量对应不同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方向:
- 轻度出血(少于500毫升):大概是总血量的10%-15%。患者可能有短暂头晕、心慌,这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血红蛋白(反映贫血的指标)一般维持在90-110g/L。因为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
- 中度出血(500-1000毫升):失血量约占总血量20%。会出现明显的供血不足,比如心跳持续加快(超过100次/分)、手脚冰凉、收缩压降到90mmHg以下,血红蛋白降至70-90g/L。需要立刻输液补充血容量。
- 重度出血(超过1000毫升):丢了超过30%的血容量。会出现意识不清、没尿、血压测不到的休克表现,血红蛋白常低于70g/L。死亡风险很高,得一边维持生命体征一边紧急止血。
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
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要注意它的变化规律:
- 急性出血刚发生时:血红蛋白可能暂时正常,因为血液还没来得及稀释,通常3-4小时后才会下降。
- 输液的影响:输液会稀释血液,导致血红蛋白降低,这时候要结合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占血液的比例)一起判断才准确。
- 输血的参考:根据最新指南,血红蛋白低于70g/L可以考虑输血,但还要结合年龄、基础病和症状综合决定。
症状的变化过程
胃出血引起的贫血有明显的症状梯度: | 阶段 | 典型症状 | 关键表现 |
---|---|---|---|
身体能扛住的阶段 | 轻度乏力、短暂头晕 | 心跳少于100次/分,血压正常 | |
身体扛不住的阶段 | 持续心慌、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 心跳超过120次/分,收缩压低于90mmHg | |
严重到难以逆转的阶段 | 没尿、昏迷、皮肤有瘀斑 | 需要用药才能维持血压 |
急诊处理的标准步骤
-
第一步处理:
- 半坐半躺(45度左右),减少呛到气管里的风险。
- 建立两条输液通道,优先用生理盐水这类晶体液体补充血容量。
- 持续监测心跳、血压,每小时记录尿量。
-
药物使用:
- 静脉用质子泵抑制剂。
- 用血管活性药物(比如生长抑素类)控制出血。
- 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
胃镜治疗:
- 尽量在出血后24小时内做胃镜检查。
- 用热探头、氩离子凝固或注射止血药物等方法止血。
- 必要时用血管夹夹住出血点止血。
长期管理的方法
-
预防复发:
- 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根除。
- 评估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的风险和好处。
- 高危患者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
-
营养支持:
- 补充铁剂(餐后服用),同时吃维生素C帮助吸收。
- 多吃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
日常监测:
- 记症状日记,比如有没有呕血、黑便。
- 每3个月查一次血常规、铁代谢指标。
- 如果乏力加重,要及时复查胃镜。
特殊人群的注意点
-
老年人:
- 更容易出现没有疼痛的出血。
- 输血的标准可以稍微放宽(比如血红蛋白低于80g/L就考虑)。
- 要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中风)。
-
肝硬化患者:
- 优先用降低血管压力的药物。
- 预防性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 血小板低的话要补充到50×10⁹/L以上。
胃出血虽然危险,但通过及时识别症状、规范的急诊处理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不管是轻度还是重度出血,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有胃病、肝硬化等基础病的人,更要注意定期检查和日常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