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常被当成刷牙太用力的小问题,但一直出血可能藏着健康风险——其实牙龈和全身健康关系密切,得科学认识、规范处理才对。
牙龈出血的四大原因
1. 口腔细菌“闹脾气”
牙菌斑是牙龈发炎的“罪魁祸首”。要是口腔没清洁干净,细菌的代谢产物会破坏牙龈的结缔组织。比如牙结石上,每平方毫米能聚10亿个细菌,这些细菌分泌的毒素会让牙龈里的血管变多、变脆弱,一碰到就容易出血。
2. 牙周组织“被破坏”
牙周炎会形成“牙周袋”(牙龈和牙齿间的深缝隙),这是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数据显示,牙周袋超过4毫米深时,刷牙或碰一下就出血的概率会明显升高。我国35-44岁的人里,只有14.1%牙周健康,而且重度牙周病还和心血管疾病关系挺密切。
3. 全身病的“口腔信号”
有些全身病会先从牙龈出血表现出来:比如白血病患者中,60%-70%会牙龈异常出血;缺维生素C会让牙龈的“弹性”变差,毛细血管一碰就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化终产物会加重牙龈炎症,出血更频繁。
4. 内分泌变化“影响牙龈”
孕妇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会让牙龈对细菌刺激更敏感。大概40%的孕妇会出现牙龈发红、肿胀,这种情况还可能和早产风险有关。
分情况应对:从日常到专业
日常护理做好3件事
- 正确刷牙:用巴氏刷牙法(牙刷45度角对着牙龈沟刷),再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里的菌斑;声波震动牙刷能比普通牙刷多清40%的菌斑,记得每3个月换一次刷头。
- 补充营养:多吃点含维生素K(比如菠菜、西兰花)和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的食物,帮着保持毛细血管和牙龈的健康。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看医生
- 牙龈出血超过2周都没好;
- 牙龈袋流脓、牙齿变歪;
- 自己就出血(没碰到也渗血)或渗血很多;
- 还有乏力、发热这些全身症状。
医生会怎么治?
- 基础治疗:比如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把牙龈深层的菌斑和牙石清干净;
- 局部用药:缓释型氯己定凝胶能保持72小时的抑菌作用,帮着控制炎症;
- 激光辅助:清除牙周袋里的病变组织,促进牙龈重新“贴”回牙齿上。
长期管理:把口腔健康“管起来”
建议成年人建个口腔健康档案,跟着做:
- 每年做2次牙周检查,看看出血情况和牙龈袋深度;
- 每3年拍一次全口牙片,评估牙槽骨有没有吸收(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
- 抽烟的人要定期查口腔黏膜,有没有癌前病变;
- 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要把牙周检查加到平时的随访里。
这些误区别踩!
- 刷牙不是“越用力越干净”:横着暴力刷牙会把牙脖子刷出坑(楔状缺损),建议用改良Stillman法(轻压牙刷,前后小幅度刷);
- 别依赖漱口水: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连续用别超过2周,不然会打乱口腔菌群;
- 止血别只“压一压”:用纱布压着止血是应急,得赶紧找根本原因(比如是不是牙周炎或全身病);
- 出血时更要清洁:出血期间别不敢刷牙,用软毛牙刷或纱布轻轻擦,反而要更注意清洁——不然细菌越积越多,炎症更重。
研究证明,规范的牙周治疗能让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0%左右。养成科学的口腔护理习惯,定期找医生维护,就能有效预防牙龈出血和它带来的全身问题。要是发现牙龈一直出血或有其他异常,得及时找医生,必要时多学科一起看看——毕竟,牙龈健康从来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