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心脏隐痛可能不是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心脏结构的病变。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非典型胸痛(不是那种典型心绞痛)其实和心肌病有关,这类情况常被误当成神经功能紊乱来处理。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胸闷或隐痛,要警惕三类主要的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心肌病,占了45%,主要是心腔慢慢变大。随着心肌纤维被异常拉伸,心脏收缩的力量会逐渐减弱,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会减少两到三成。变大的心脏内壁上容易形成血栓,万一血栓掉下来可能导致中风。典型表现是“没力气”——以前能轻松做的体力活,比如爬楼梯、提重物,现在会明显觉得累。
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是心室壁一边厚一边薄,厚度是正常的2-3倍。这种增厚会导致心室出口变窄,影响血液流动,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70%左右的病例和遗传有关,如果家族里有人突然猝死,一定要特别注意。典型症状是“运动后不舒服”——比如跑步、爬山时会胸痛、喘不上气,甚至有点要晕过去的感觉。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脏舒张时没法正常扩张,就像心脏“变硬了”,导致心室没法装足够的血液,进而引起肺部血管压力升高。患者常出现“晚上突然喘不上气”,得坐起来才能舒服,还可能有肚子胀(肝脾变大)、腿按下去有坑(双下肢水肿)这些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
不过,持续性心脏隐痛也不一定都是心肌病,还要区分开三类常见问题:35%是心脏小血管的问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20%是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症),15%是食道问题引起的胸痛(比如反流性食管炎)。另外,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受损,可能心肌缺血但没痛感,得靠心电图、心脏彩超这些检查才能发现。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记住这几点:
- 记好症状细节:详细写下来疼痛的诱因(比如有没有运动、生气)、持续时间(是几分钟还是几小时)、伴随症状(比如有没有出汗、头晕、喘不上气)。
 - 提前准备好资料:去医院前整理好既往病历、家族病史(比如家人有没有心脏病、猝死),还有现在吃的所有药的清单。
 - 做这些检查明确情况:基础检查是心电图(看心脏电活动)、超声心动图(看心脏结构和功能),必要时可能要做心脏CT或MRI(更清楚的影像检查)。
 - 生活上要注意这些:别做剧烈运动(比如快跑、举重),每天盐吃少于5g(差不多一啤酒盖),定期称体重(如果突然胖了几公斤,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好导致的水肿)。
 
治疗方案要根据心肌病的类型来定:比如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心脏的氧气消耗,RAAS抑制剂能延缓心脏结构恶化;2023年的研究发现,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对某些肥厚型心肌病有效;还要定期查BNP(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监控病情变化。
要是持续心脏隐痛,一定要赶紧去心血管内科看,通过检查排除心脏结构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更好控制病情——毕竟心脏的问题,拖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