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有人因情绪激动突然倒地时,第一步一定要先确认周围环境安全——情绪剧烈波动后,猝死风险会明显升高,这时候正确的现场处理,能为专业救援争取到关键的“黄金5分钟”。
立刻摆对体位,维持脑部供血
让患者平躺在硬质地面(比如地板、地砖)上,保持仰卧位,把双下肢垫高15-20厘米,头部偏向一侧——这样能增加回心血量,避免脑部缺血。同时要解开衣领、腰带这类束缚物,用衣服或毛巾垫在臀部下面,减少皮肤压迫损伤。
重点观察三个信号,快速判断情况
专业急救人员会关注“气道、呼吸、循环”,但普通人大可以先看这三个容易掌握的信号:
- 呼吸节律: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如果出现“叹息样呼吸”(像叹气一样大口吸气)或者呼吸突然停了,得马上呼救;
 - 面色变化:看看嘴唇、指甲床的颜色——青紫说明缺氧,苍白可能是低血糖;
 - 反应能力:轻拍患者的双肩,大声叫他的名字,如果没反应,立刻打120。
 
别乱按人中!正确刺激这里
最新《国际急救指南》明确提醒:不当按压人中,可能会造成面部皮肤或黏膜损伤,而且没有实际救援作用。正确的做法是用指尖轻压眼眶上方的凹陷处(医学上叫“眶上切迹”),观察患者有没有皱眉反应——这能判断他的意识状态。
意识丧失+无正常呼吸?立刻做这两件事
如果发现患者意识不清,而且没有正常呼吸(比如呼吸很弱、停顿),要立刻打120,同时做两件事:
- 物理刺激:用棉签轻划他的耳廓,或者捏掐虎口(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这些敏感部位,同时看看睫毛有没有颤动(睫毛反射);
 - 体位管理:每30分钟调整一次卧位,别让一侧胳膊或腿压太久,避免压伤;
如果患者清醒后说“头晕、没力气”,先问清楚有没有糖尿病史——排除糖尿病后,可以少量多次喂点温糖水(浓度别超过10%,大概是平时喝的“微甜”程度)。 
关键时间节点:5分钟内没反应,立刻胸外按压
如果患者5分钟内没恢复意识,或者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得立刻做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大概是成年人手掌的厚度),每分钟100-120次(和“小苹果”这首歌的节奏差不多)。按压时要保持节奏,别太用力,也别过度通气(比如用嘴吹气时别太急)。
等救护车时,提前准备这三类资料
救护车来之前,尽量整理好这三类信息,能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 基础病史:患者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这些老毛病?
 - 发作细节:晕厥持续了多久(尽量精确到秒)?有没有伴随抽搐、胸闷、胸痛?
 - 现场影像:用手机拍一下患者面部、手脚末梢的颜色变化(比如从苍白变青紫的过程),别开闪光灯。
 
千万记住:别擅自给药!
临床数据显示,家庭急救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盲目给患者吃降压药、强心剂或者“救心丸”——这些药如果用错,反而会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让患者安静躺着,别乱移动他,更别强行喂药。
稳定后要做的检查,一个都不能少
患者经过急救稳定下来后,24小时内一定要完成这三项检查:
- 动态心电图监测:戴个小仪器,连续记录24小时心跳,捕捉潜在的心律失常;
 - 心脏超声:看看心脏的心室功能、瓣膜有没有问题;
 - 血液生化分析:查电解质(比如钾、钠)有没有紊乱,还有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比如肌钙蛋白)。
 
预防复发:情绪管理是关键
要想避免再次发作,关键是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当你感觉心跳加速、胸闷气短、胸口发闷时,立刻做“54321呼吸法”:
吸气5秒→屏息4秒→呼气3秒→屏息2秒,循环做5组——这个方法能快速平复情绪,降低心脏负担。
另外,有晕厥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血管健康筛查(比如心电图、心脏超声),早发现早干预。
总的来说,遇到情绪激动突然倒地的情况,先稳环境,再摆体位,接着观察反应和呼吸,及时呼救,别乱操作——这些步骤能为专业救援争取最宝贵的时间。而平时做好情绪管理、定期筛查,才能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毕竟,预防永远比急救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