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脚踝出现又肿又痛的情况,可能得警惕心血管系统是不是出了问题。有医学研究发现,下肢水肿和心脏功能异常关系挺密切的,得重视起来。
心脏就像身体的“水泵”,如果它的泵血功能出了问题,全身的血液循环就会乱套。比如心肌收缩力变弱,泵出去的血少了,静脉里的血就没法顺利流回心脏,血管里的压力越来越高。等静脉压力超过正常范围,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变大,血管里的液体跑到组织间隙里,就形成了一按一个坑的“凹陷性水肿”。同时,代谢废物堆在那里,刺激神经末梢,就会让人觉得疼。
心脏问题引发脚肿脚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种:
- 心力衰竭:心脏要么收缩没力气,要么舒张不开,导致心室里的压力升高,静脉里的血没法流回去。比如心肌细胞变厚或者心室变大,都会让下肢静脉的血流变慢。
- 心包积液:心包(心脏外面的“保护膜”)里积了液体,压得心脏没法正常舒张,腔静脉的压力就会飙升,液体就跑到组织里去了。
- 心肌病:有些是遗传导致的心肌结构异常,比如心肌变厚,这样心脏泵血的效率就会下降,血流的阻力也会变大。
心脏问题引起的水肿有几个明显特点:白天活动多了肿得更厉害,两边脚踝一起肿,还可能伴随呼吸问题。比如超过80%的患者会有“活动后喘气”的情况,这其实是肺里淤血的表现。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 水肿持续超过3天,而且越来越严重;
- 一直疼,或者体重突然涨了很多;
- 晚上睡着后突然喘不上气,坐起来才好点。
现在医生有很多方法诊断:基础的做心电图(看看心脏电活动正不正常)、心脏彩超(看心脏结构有没有问题);还能做运动试验结合抽血查“生物标志物”;更精准的要用到影像学检查或者监测血流动力学。有些新的生物标志物还能帮着早期发现心功能变化。
要预防这种水肿,得从生活上多注意:
- 少吃盐,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1500mg(差不多是小半勺盐);
- 每周做15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
- 睡觉的时候把腿垫高15度左右;
- 定期称体重,记下来水肿有没有变化。
总的来说,脚踝又肿又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警告信号”,如果有这些症状,别不当回事,赶紧去查。平时注意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能帮着预防心脏问题引发的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