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一台精密的“电控泵”,里面的电信号传导系统指挥着每一次规律跳动。如果窦房结(心脏的“天然起搏器”)发出的信号没法正常传递,可能会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下面我们重点讲三种致命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帮大家早发现、早处理。
心室颤动:心脏的“乱跳风暴”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纤维会同步收缩泵血;但心室颤动时,心肌会出现每分钟300-600次的无序跳动,完全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大脑缺血10秒就会引发意识丧失,4-6分钟内可能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院前急救流程:
- 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 实施标准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 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信号中断”
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完全阻断,心室只能靠自身“备用节律”维持跳动,心率仅20-40次/分钟。这种情况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突然晕倒、抽搐(阿-斯综合征)。
典型预警信号:
- 突然看不清东西
- 稍微活动就累得厉害
- 无原因摔倒
- 安静时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钟
尖端扭转型室速:心电图的“波浪舞蹈”
心电图上会出现QRS波群(反映心室电活动的波形)极性反复反转的特征,发作时心率可达150-250次/分钟。约15%的病例会恶化为心室颤动,常见诱因包括低钾血症、长QT综合征(心脏电活动异常疾病)及某些药物影响。
紧急处置要点:
- 保持半坐卧位(上半身抬至45°左右)
- 建立静脉通路
-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 准备同步直流电复律
现代急救三大技术体系
- 电生理治疗:包括体外除颤、导管消融(用导管消除异常电信号)及植入式复律除颤器(体内“自动除颤仪”)
- 药物干预: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调节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 监测预警:采用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监测)、植入式监测装置进行长期管理
公众急救能力培养
要掌握基础生命支持(BLS)四项核心技能:
- 先评估环境安全,再启动急救系统(打急救电话)
- 持续胸外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 尽快获取并使用AED(黄金5分钟内使用最关键)
- 规范人工呼吸(30次按压配合2次通气)
研究发现,学过标准心肺复苏(CPR)的人,即使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也能让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提高2-3倍。建议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的BLS认证课程强化急救技能。
总之,致命心律失常虽危险,但早识别症状、掌握基础急救方法能大幅提升生存率。大家平时要学好用好急救技能,遇到情况先打急救电话,再用胸外按压、AED等方法,为患者争取救命时间——这些简单动作,可能就是生死之间的关键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