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它的工作状态能通过几个关键指标来衡量。临床上,医生常用三个核心指标评估心脏功能——它们既能单独反映问题,也能互相配合帮着诊断,就像心功能监测的“三维地图”,能更全面看清心脏状态。
脑钠肽(BNP):反映心脏当下的“压力信号”
BNP是心室肌肉细胞分泌的物质,当心室壁因压力变大被“抻”得更紧时(比如心衰时心室存了太多血),它会快速进入血液。通常血清BNP≤100pg/ml时,基本能排除急性心脏功能不全的问题。不过这个指标会随年龄变化——75岁以上人群的BNP基础值可能轻度升高,此时得结合有没有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等症状,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BNP数值越高,心功能恶化风险越大:每升高100pg/ml,风险约增35%。但要注意,急性肺栓塞、重症肺炎等疾病也可能让BNP“假升高”,这时需结合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鉴别。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提示长期心脏变化的“慢信号”
NT-proBNP是BNP生成时的“副产品”,它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更适合门诊长期监测。临床用年龄分层标准:45岁以下<450pg/ml,45-75岁<900pg/ml,75岁以上<1800pg/ml——这是因为心肌纤维会随年龄增长发生结构改变,不同年龄的“正常线”不一样。
肾功能对NT-proBNP影响很大:如果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肾功能不全),参考范围需调整。此外,甲状腺异常、恶性肿瘤等全身疾病也可能让数值波动,需结合N末端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等指标分析。
射血分数:衡量心脏泵血效率的“黄金标准”
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反映心脏每次收缩泵出多少血,正常值≥50%。它和预后关系密切:每下降5%,心血管事件风险约增20%。
要注意特殊情况:约15%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正常(叫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这时得重点看舒张功能指标(如E/e'比值、左室充盈压)。测量时要用双平面Simpson法,避免超声探头位置不好导致误差;有心律失常的人,要多测几个心动周期取平均;运动负荷超声能查出平时没表现的隐匿性心功能不全。
三个指标一起用,诊断更准确
这三个指标像“递进式检查”:BNP反映当下压力,NT-proBNP提示长期变形,射血分数量化结构损伤。联合应用时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临床常用“三步法”:
- 初筛:用BNP/NT-proBNP排除急性心衰;
 - 分期:看NT-proBNP变化,判断慢性心衰是否进展;
 - 分型:用射血分数和组织多普勒,分清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研究显示,联合检测能让早期心衰识别率提高约40%。如果数值持续升高,建议做6分钟步行试验、心肺运动功能检测,必要时用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心肌纤维化。
在家怎么监测?做好这几点
居家监测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 控体重:每天晨起空腹称重,3天内体重涨≥2kg,提示体内存水(如心衰导致的水肿);
 - 记症状:记录活动耐量变化(比如爬楼梯层数下降)、夜间突然喘不上气的频率;
 - 测指标:用电子血压计测白天血压(目标<130/80mmHg),用脉氧仪看静息血氧饱和度(正常≥95%)。
 
饮食建议用DASH方案(多吃蔬果、全谷物,少吃盐和脂肪),每天钠摄入≤2.4g(约6g盐)。NYHA III-IV级心衰患者(稍微动就喘或不动也喘),可每天补1g Omega-3脂肪酸改善心肌代谢。
最后要提醒的是,这些指标得结合临床场景解读。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指出,结合心脏磁共振的组织分析(如T1 mapping、心肌应变率)能提高早期诊断效果。如果有持续乏力、稍微活动就喘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做综合心功能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