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和肝血管瘤虽然都长在肝脏上,但“来头”“表现”甚至“怎么处理”都大不一样。先从它们的“源头”说起——两者的发病原因完全不同。
约80%的肝癌患者有慢性肝病背景,比如乙肝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家族里如果有人得肝癌,自己风险也会高;而肝血管瘤是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和肝炎病毒没半点关系。医生问诊时,通常会先问“有没有肝炎病史”“家人有没有肝病”,这些是初步判断的重要线索。
临床表现对比
肝癌的症状很“典型”——右上腹一直隐隐作痛,短时间内体重掉得快(比如几个月掉10斤以上),还总觉得没力气,约60%的人会没胃口、吃点东西就胀;肝血管瘤就“安静”多了,直径不到5厘米的几乎没感觉,大多是体检做B超时“意外发现”的。等瘤子长到5厘米以上,可能会压迫周围器官,出现肚子胀、吃完饭后饱胀的感觉,但这些症状不特异,容易被当成“胃病”。
实验室检查特征
查肝功能就能看出差别——肝血管瘤患者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这些指标都在正常范围;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白蛋白降低(肝脏合成功能变差),甚至凝血功能异常(比如流鼻血不容易止住)。肿瘤标志物也很重要: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预警信号”,如果超过400ng/ml要高度警惕,但约20%的肝癌患者AFP不高,这时候要同时查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三个一起查能提高检出率。
影像学诊断要点
增强CT或核磁共振(MRI)是区分两者的“金标准”——肝癌有个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扫描的第一个阶段)快速“变亮”(强化),门脉期(第二个阶段)又迅速“变暗”(消退);肝血管瘤则是“快进慢出”:动脉期从瘤子边缘开始一点点“变亮”,延迟期(最后一个阶段)慢慢往中心“填满”。现在还有超声造影技术,能把小病灶(比如1厘米以下)的检出率提高30%。如果所有影像都分不清,就需要做PET-CT或者穿刺活检——取一点肿瘤组织做病理,这是最终确诊的“铁证”。
临床管理建议
40岁以上的人,或者有慢性肝病(比如乙肝、丙肝、肝硬化)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肝脏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AFP+PIVKA-II+AFP-L3)、肝脏超声。如果发现肝脏有“占位”(也就是“肿块”),一定要记住“三不原则”:不自己瞎猜检查结果(别看到“占位”就怕得要死,也别不当回事)、不随便吃保肝药(乱吃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不耽误专科诊疗(赶紧找肝病科或普外科医生)。早期肝癌(比如3厘米以下)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能到70%-80%;而良性的肝血管瘤,只要不长大、不压迫器官,根本不用治,定期复查(每半年做一次B超)就行。
技术进展与诊断优化
现在影像技术越来越先进了——比如肝胆特异性对比剂,能让肝脏小病灶“更显眼”,大大提高鉴别能力;还有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把CT、MRI、超声的图像合在一起看,能把2厘米以下小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提到95%。如果所有影像学检查都分不清,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还是“最后的防线”——看细胞是不是恶性的,一查就准。
总的来说,肝癌是“恶性肿瘤”,肝血管瘤是“良性肿块”,两者从“源头”到“表现”再到“处理”都天差地别。关键是——定期体检早发现,发现占位别慌,赶紧找医生做检查区分清楚。良性的不用怕,定期复查就行;恶性的早治,能大大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