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里出现“肝内低回声团”的描述时,很多人都会因为不懂专业知识慌起来,担心是不是得了严重的病。其实这个术语只是超声检查中的描述性说法,得结合影像特征、实验室结果和身体表现综合判断,千万别自己吓自己、瞎对号入座。
超声里的“低回声团”到底是什么?
超声是靠不同组织反射声波的差异来成像的。低回声区就是这个地方反射的声波比周围正常肝组织弱,在黑白超声图上看起来是暗一些的区域。这就像CT报告里的“磨玻璃结节”,只是影像学的初步提示——意思是这个地方需要进一步检查,不是最终诊断。
哪些情况会出现“肝内低回声团”?
- 原发性肝癌:大概35%的低回声团最后确诊是恶性肿瘤。做增强影像时,典型表现是动脉期快速变亮(叫“快进”),门脉期或延迟期又快速变暗(叫“快出”)。结合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肿瘤标志物一起查,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了80%左右。增强影像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从边上开始一点一点变亮(叫“慢进”),延迟期慢慢向中心填充(叫“慢出”)。如果直径小于3厘米又没有症状,一般建议定期观察就行。
- 肝脓肿:通常会有发烧、右上腹疼,抽血会发现白细胞升高。超声下能看到厚壁、里面有絮状回声,后面还有声增强的表现。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更容易得。
- 肝硬化再生结节:有慢性肝病的人,肝脏里可能会长很多小的结节(一般小于1厘米),分布比较散,边界也不清楚。和恶性结节单发、体积大的特点不一样。
-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和长期吃避孕药有关系。做磁共振时,能看到T2加权像上有低信号的中心瘢痕,还有“轮辐状”的强化模式,这些特征能帮着诊断。
发现低回声团后该怎么查?
- 进一步做影像检查:增强CT或磁共振(MRI)是关键的检查手段。肝癌会表现为动脉期亮得快、门脉期暗得快;血管瘤是慢慢填充变亮;脓肿会有环形强化,中间是坏死区域。
- 抽血检查:甲胎蛋白(AFP)加上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一起查,能把肝癌的诊断准确性提高到85%以上。如果是脓肿,炎症指标(比如CRP、降钙素原)会有参考价值。
- 病理活检:如果影像特征不典型、没法确定是什么,可能需要做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取点组织来查。这一步要严格按医生要求来,术前会检查凝血功能。
查到低回声团后该怎么办?
- 定期随访:像小血管瘤(直径小于3厘米)这类良性病变,建议每6到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有肝硬化的患者,每3到6个月要查肿瘤标志物和做影像学筛查。
- 找专科医生看:发现有占位性病变,要尽早去肝胆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记得带好完整的影像资料(比如胶片或电子版)和之前的检查报告,方便医生判断。
- 分情况处理:如果低回声团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肿瘤标志物升高,又或者影像看起来可疑,建议2周内做增强影像检查。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超声怎么描述,都不能代替病理诊断。其实体检发现的低回声团里,65%以上都是良性的——就算是早期肝癌,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70%。平时保持规律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找专科医生评估,才是保护肝脏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