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持续供血就像精密仪器的能源供给系统——冠状动脉是心肌的“主干道”,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血管痉挛,心肌细胞就会缺氧。这种供血不够的状态就是心肌缺血,本质是心肌细胞需要的氧气和冠状动脉能供的氧气“不匹配”了。现在很多人长期压力大、熬夜打乱生物钟,会让冠状动脉更“紧绷”,增加痉挛的风险。
临床发现,心肌缺血的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如果缺血超过30分钟,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损伤的概率会明显升高,这个时间点被称为“心肌存活窗口期”。不过每个人的耐受时间不一样:有的患者可能15分钟内就会心肌坏死,而那些侧支循环(心脏里的“备用血管”)丰富的人,耐受时间可能延长到2小时以上。
影响心肌对缺血耐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冠状动脉储备能力——规律运动能让冠状动脉的“代偿能力”变强,就算血管有点窄,也能多撑一会儿有效供血;第二是缺血的位置——像左前降支这种主要供血的“大血管”堵了,心肌损伤速度比其他小分支堵了快很多;第三是基础健康状况——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可能感觉不到疼痛或者疼得晚,导致去医院的时间普遍晚1.5-2小时。
胸痛的表现因人而异。典型的心绞痛是胸骨后有压迫感或者闷痛,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比如左肩放射性疼痛、上腹部烧得慌或者一直觉得累。如果胸痛的时候还出冷汗、恶心、左臂麻木,那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超过80%。
保护心血管健康要分层次做:基础防护——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吃的要多样化,别太单一;监测防护——定期测血压的波动情况,还要查踝臂指数(能反映外周血管好不好);应急防护——得知道胸痛发作时该怎么处理,先不动,赶紧找医生帮忙。
急性胸痛发作时一定要按标准流程来:立刻半躺着休息,舌下含服医生开的急救药,同时打120。最新的指南强调“双线联动”——叫救护车的同时告诉家属帮忙,等的时候绝对不能动。千万别自己开车或者打车去医院,因为救护车有专业的监测设备,能在去医院的路上就做心电图诊断。
现在的心血管介入技术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比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能精准找到病变的位置,新型生物材料支架能帮血管修复得更好。但不管用什么治疗方法,核心都是“时间就是心肌”——越早打通冠状动脉、恢复血流,预后就越好。
总的来说,心肌缺血是心脏“氧供需失衡”的结果,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血管状态、基础健康都息息相关。日常做好防护、学会识别危险信号、急性发作时正确处理,才能守住心脏的健康,让这个“发动机”一直稳定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