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痛突然出现时,很多人都会慌:这到底是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还是心肌炎(病毒感染损伤心肌)?虽然两者都是心血管急症,但发病原因完全不同——心绞痛是“血管堵了供不上氧”,心肌炎是“心肌被炎症攻击了”。学会区分它们的差异,对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看疼痛“性格”差异 心绞痛发作很“挑时机”——通常在体力劳动(比如爬楼梯、搬重物)、情绪激动(吵架、着急)、吃太饱后出现,因为这些情况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供不上货”。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榨一样疼,持续3-15分钟,休息或含点硝酸甘油就能缓解,核心是“一累就痛、一歇就好”。 心肌炎的疼痛更“任性”——可能是一直隐隐作痛,也可能是短暂刺痛,甚至有些人主要感觉胸闷、心跳慌。约40%的人发病前1-2周有感冒、嗓子疼的情况,疼痛时还会伴随发烧、没力气。如果疼得特别厉害,还呼吸困难,得警惕重症心肌炎引发心源性休克的风险。
察症状“组合特征” 心绞痛的症状相对“单一”——大部分人只有胸痛,很少伴随发烧、拉肚子之类的全身症状。但要注意:约15%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没痛感”,只觉得胸闷、气短,甚至像消化不良(胸口堵、反酸),这叫“无痛性心肌缺血”,很容易被忽略。 心肌炎的症状是“一堆一起出现”——除了胸痛,还会有病毒感染的“前兆”(发烧、咽痛、肌肉酸),以及心脏功能下降的表现(比如腿肿、晚上躺着突然喘不上气,得坐起来才舒服)。去医院查会发现心肌酶(比如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可能有ST-T改变或心律失常。
医学检查的“特征密码” 心绞痛的检查有“线索”——静息心电图可能显示ST段压低(≥0.1mV),运动负荷试验(比如跑步时测心电图)能诱发心肌缺血的变化。但要注意:约20%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静时做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 心肌炎的诊断要“拼证据”——根据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指南,得结合症状(比如感冒后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T升高)和影像学结果(心脏超声看室壁运动异常、心脏磁共振提示心肌水肿)。近年研究发现,血液里的微小RNA-208a升高可能是新标志物,但还需要更多临床验证。
急诊处理原则 如果胸痛持续10分钟以上不缓解,立刻叫急救!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要避开禁忌症(比如血压低于90mmHg、心率低于50次/分就不能用);心肌炎患者别自己乱吃药,重点是保持安静卧位,等救援来。 就医时要讲清这些关键信息:症状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长、缓解/加重的因素(比如“爬楼疼、休息好”)、伴随症状(发烧/腿肿)及既往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比如跟医生说“我爬三层楼梯时胸痛,休息5分钟就好了”,比只说“我胸痛”更能帮医生快速判断。
预防策略的差异化 预防心绞痛要做好“三控”——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4.9之间(比如身高1.7米,体重保持53-69公斤);控制“坏胆固醇”(LDL-C)低于2.6mmol/L;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电图,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定期查颈动脉超声看有没有斑块。 预防心肌炎要记住“防毒三要点”——勤洗手切断病毒入口,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处,感冒后72小时内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打球)。适度运动能降低35%的心血管风险,但要控制强度:用“170-年龄”算,比如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别超过120次/分(170-50=120)。
总之,心绞痛和心肌炎虽然都能引起胸痛,但“触发原因”“疼痛规律”“伴随症状”甚至“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学会区分这些差异,才能在胸痛来袭时快速判断,及时抓住救援的黄金时间——毕竟对心脏来说,“早一步分辨”可能就是“早一步救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