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一旦扭伤、脱位或者骨折,处理得对不对,直接关系到恢复快慢和以后能不能正常用。现在运动医学里,“保护性制动-阶段性理疗-精准检查”这三步策略,能有效减少关节后遗症的风险。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指南还特别强调,早期处理错了,是导致慢性关节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阶段:紧急制动,先护住受伤关节
关节伤了之后,第一要务是限制关节活动,防止二次受伤。可以用现成的支具临时固定,如果现场没有专业工具,用硬纸板、木板这类硬质东西,配合绷带做“八字固定”就行。研究发现,比起传统石膏,可调节支具能更好维持关节轻微活动,避免肌肉萎缩。
要特别注意:固定的时候得露出手指或脚趾尖,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果肿得一直厉害还特别疼,可能是血管或神经伤了,得赶紧松开过紧的固定物,马上送医院。
第二阶段:冷热交替要讲科学
2022年《运动创伤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冰敷每次别超过15分钟,还要配合加压包扎。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 头48小时(急性期):用冰袋裹上毛巾,每隔2小时敷15分钟,同时把受伤的肢体抬得比心脏高15-20厘米,促进血液回流;
- 48小时后(亚急性期):换成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之间,每次敷20分钟。热敷能帮着代谢炎症因子,但有破口的伤口不能用。
研究还发现,冷热交替能激活温度感受器,加速组织修复,但糖尿病患者要小心热疗——因为对温度不敏感,容易烫伤。
第三阶段:该做检查就得赶紧做
如果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必须做医学影像检查:
- 关节明显变形或者有不正常的活动;
- 没法负重走路(比如脚踝扭了后没法单脚站);
- 手指或脚趾麻木、刺痛,或者皮肤颜色变了。
影像检查首选X线片,能快速看出有没有骨折或脱位;如果损伤复杂,可能要做MRI看软组织情况。数据显示,关节脱位超过72小时才复位,关节僵硬的概率会明显变高。
康复得按阶段来,别乱练
损伤恢复时,锻炼要分阶段:
- 1-2周(制动期):做远端肢体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膝盖伤了就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
- 2-4周(消肿期):戴着支具做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肩膀伤了做钟摆练习(弯腰让胳膊像钟摆一样晃);
- 4周以后(恢复期):慢慢加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做循序渐进的力量练习就行。
研究证实,配合生物反馈仪的本体感觉训练,能让关节稳定性提高40%,明显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
这些信号得马上送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 肿得越来越厉害,或者皮肤上起了张力性水疱(鼓起来的大泡);
- 手指或脚趾突然没感觉、动不了;
- 之前固定的东西不管用了,关节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特别提醒:老年人髋部受伤,要警惕“无痛性骨折”,及时查骨密度能避免股骨头坏死这类严重问题。
关节损伤的处理是科学和经验的结合——既不能过度干预伤了自己,也不能拖着不治留后遗症。掌握正确的处理流程,配合专业康复指导,才能让关节完全恢复。记住:只要关节变形或者没法正常用,先做影像检查再决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