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突然眼前一黑,久坐站起来瞬间天旋地转——这些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小状况,可能和血压异常有关。医学上认为,当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大脑会因为供血不足出现这类症状,这种情况叫“体位性低血压”,不少特定人群更容易遇到。
三大原因帮你搞明白
天生+习惯:生理型低血压
部分人天生有低血压倾向,基础血压可能稳定在85/55mmHg左右。如果突然变体位(比如从躺到坐)、待在高温环境里,或是持续累着,身体的自主神经调节没跟上,就会导致大脑供血变少。研究发现,25-35岁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雌激素影响血管弹性有关。
疾病信号:病理型低血压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里,大概40%会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出现低血压——比如心脏瓣膜有问题、心律不齐,都会让每一次心跳泵出的血量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因为代谢变慢,血管没那么“紧”,血压也会跟着波动。还有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比如老人),可能因为自主神经功能不好,吃完饭后出现低血压。
吃药要注意:药物型低血压
吃降压药没注意剂量,可能会让血压降太低;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可能让血管扩张得太厉害。一些新型抗抑郁药(比如SSRIs类),会影响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也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另外,有些中成药里的活血成分如果和降压药一起吃,可能会让降压效果叠加,要留意药物之间的影响。
这样做,帮你缓解低血压
变体位要“慢半拍”
改变体位别着急:躺着先醒5秒,再坐起来等10秒,最后慢慢站起来;别一下子“弹”起来。久站的时候别绷着膝盖,轮流放松一条腿的肌肉。坐电梯前先调整一下,避免突然变体位让血压波动。
吃对饭,血压更稳
每天可以适当多吃点含钠的天然食物,比如海带、紫菜(别吃腌制品那种人工加太多盐的);多补点维生素B12,比如吃点动物肝脏(每周1-2次就行,别多吃)。吃饭别吃太饱,分成少量多餐,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带动血压波动。
动一动,改善供血
每天做10分钟踝泵运动——就是脚踝绕圈,顺时针、逆时针都转一转;每周练3次抗阻运动,比如用弹力带做深蹲,慢慢增加强度;睡前可以试试靠墙倒立,新手先从5分钟开始,慢慢习惯。
要监测,更要警惕
4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测血压,尤其是早上刚起床和吃完饭后两小时的血压。如果一直头晕,还伴着恶心、看东西模糊,得赶紧去医院。现在有可穿戴设备能帮着测血压趋势,但结果得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
孕妇到了怀孕中晚期,可能会有生理性低血压,要定期查胎儿的供血情况;运动员因为迷走神经比较活跃,运动完恢复时要注意调整体位,别突然站起来;办公室上班族每小时起来做会儿抗阻操(比如举举胳膊、蹲两下),预防久坐站起来时大脑供血不够。
总之,体位性低血压虽然常见,但大多和生活习惯、身体状态有关。平时注意慢变体位、吃对营养、适当运动,再定期监测血压,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如果出现严重症状(比如持续头晕、看东西不清楚),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大脑供血的问题可不能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