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遇到头部撞击,比如运动时碰着器械、走路摔倒撞到头,可别觉得“没肿没晕就没事”——迟发性脑震荡或更严重损伤的危险藏得深,处理得先评估伤情再应对,不能只看表面。
撞击后初期处理原则
不管是健身房撞了杠铃架,还是在家摔撞到头,头部受伤的风险往往“慢半拍”。有人撞头后当时没感觉,过了1-2天才开始头晕、忘事,这就是迟发性症状的典型表现。所以处理的核心是“先评估、后处置”——别光盯着“有没有包”“疼不疼”,要重点关注身体发出的“隐藏信号”。
脑震荡核心症状要会认
脑震荡的症状不是撞完立刻“爆发”,可能延迟几小时甚至一两天,得记住这4类关键表现:
- 记不住事:要么忘不掉受伤前后的细节(比如“刚才怎么摔的?完全想不起来”),要么记不住新发生的事(比如刚说“等下要吃药”,转头就忘);
- 平衡乱了:站着时身子不自觉往一边歪,走路走不直(像踩在棉花上),甚至穿袜子都觉得不稳;
- 眼睛不舒服:突然看东西重影、怕光,或者跟着移动的物体(比如滚动的球)看会觉得“跟不上”;
- 情绪不对劲:变得特别容易生气、烦躁(比如别人说句话就炸毛),或者突然很焦虑(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事”)。
更要注意:80%的脑震荡患者不会当场昏迷!症状潜伏期可能长达48小时,必须连续观察72小时,别撞完当天没事就放松警惕。
怎么初步判断损伤严不严重
医生常用几个简单方法区分“轻”和“重”,在家也能跟着做:
- 问细节:比如“受伤时旁边有没有放音乐?是什么旋律?”能准确回忆说明近期记忆没受损;
- 画路线:让画一下“从家到楼下超市的走法”,画得清楚说明空间认知正常;
- 算算术:从100开始每次减7(100→93→86→…),连续算5次——能顺利算对说明注意力没受影响。
再加上平衡测试:单腿站立30秒(不扶东西)、走直线(像“走钢丝”那样脚跟碰脚尖)。这些方法联合用,早期检出率能到92%,比只看“头晕不晕”准多了。
这些信号提示“必须立刻送医院”
如果撞头后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是结构性脑损伤(比如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别犹豫,马上打120:
- 头痛越来越厉害,还伴随反复恶心、呕吐(不是“吐一次就好”,是隔一会儿就吐);
- 手脚发麻、没力气:比如拿杯子拿不稳,或者走路时腿“抬不起来”;
- 瞳孔异常:一侧瞳孔比另一侧大,或者用手电筒照眼睛,瞳孔收缩得很慢;
- 说话不清楚:比如想表达“喝水”却说成“吃水果”,或者别人说话听不懂。
尤其要警惕老人:哪怕是“轻轻撞一下”(比如碰在桌角),也可能引发迟发性颅内出血——数据显示,45%的硬膜下血肿患者一开始都被误判为“没事”。60岁以上的人撞头后,建议直接去医院观察48小时,别存侥幸。
在家观察要做好这4点
如果医生说可以居家观察,得按“阶梯式管理”来,别乱折腾:
- 正确冷敷:用冰袋裹层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敷15分钟、歇5分钟,循环2-3次——目的是控制肿胀,别一直敷(会冻伤);
- 营造安静环境:别开大声音乐、强光(比如拉上窗帘),别让家人大声说话——神经恢复需要“静养”,声光刺激会加重不适;
- 忌口2样东西:咖啡、酒精别碰!这些会让颅内压波动,影响恢复;
- 每2小时叫醒评估:把人叫醒后,问3个问题:“现在几点?”“咱们在哪?”“你叫什么名字?”——能准确回答说明意识清楚;再让做个简单动作(比如“伸手拿杯子”),看动作协调不协调。
要等3个阶段都达标,才算过了“安全期”:24小时内症状(头晕、忘事)缓解;48小时内没有反复(比如本来不晕了,又突然晕);72小时内没出现新症状(比如突然开始吐)。中间只要有任何一项没达标,立刻去急诊做CT。
头部撞击的风险藏在“延迟”里,哪怕当时没事,也得绷紧弦。记住3个关键:先评估症状、观察72小时、有危险信号立刻就医。毕竟,脑袋的事,再小心都不为过——早重视一步,就能少一分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