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撞伤后这些信号要警惕!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2 15:25:12 - 阅读时长4分钟 - 1822字
系统解析颅脑外伤后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从头皮损伤到颅内出血的分级预警,帮助公众掌握科学观察要点与就医时机,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颅骨骨折脑震荡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呕吐偏瘫语言障碍
头部撞伤后这些信号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头部撞击或外伤很常见,但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可能隐藏着不同危险——从最表层的头皮红肿,到看不见的颅骨骨折、脑实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意识变化,每一层都有需要警惕的信号。

头皮损伤:最直观的“鼓包”里藏着小信号

头部受撞时,最先“报警”的往往是头皮。因为头皮血管丰富,轻轻碰一下都可能起“鼓包”(皮下血肿),摸起来疼,皮肤还会青紫色。更要注意的是,血肿里的血液可能顺着皮肤下的筋膜间隙“扩散”——要是撞击点靠近眼眶,2-3天后眼周会青肿,像“熊猫眼”,这就是血液跑到眼周的表现。

一般来说,单纯的头皮血肿不会伤到颅骨,但如果“鼓包”越变越大,或者摸起来有凹陷(像按下去一块),得赶紧警惕:可能是颅骨骨折了。这时候可以用冰袋裹毛巾敷肿处(别直接贴皮肤)控制肿胀,同时留意有没有头晕、恶心之类的额外症状。

颅骨骨折:看不见的“骨头伤”藏着大风险

颅骨骨折的疼不是普通的疼——如果骨折处刚好碰到鼻窦或耳道,空气可能钻进颅内,患者会突然头痛得像要炸开,还恶心呕吐,不管躺着还是坐着,这疼都不会减轻。还有些典型信号:比如“熊猫眼”(眼周青肿),或者耳后皮肤青紫(医学上叫Battle征),这些都是颅底骨折的提示。

更危险的是“开放性骨折”:伤口流清水样液体(其实是保护脑子的脑脊液)。这时候千万不能堵伤口!得让患者保持半坐姿势(上半身抬起),赶紧送医院——堵了会让细菌进脑子,引发严重感染。

脑实质损伤:“伤在哪,症状就出在哪”

当外力突破颅骨伤到脑组织时,症状会跟着受伤位置变:比如额叶(脑门后的脑组织)受伤,可能突然变“性格”——平时温和的人突然暴躁,或者记不住刚发生的事;顶叶(头顶对应的脑组织)伤了,会觉得对侧手脚麻、没知觉;枕叶(后脑勺对应的脑组织)出血,可能突然看不清东西,或者看东西缺一块(比如看手机屏幕少半边)。

还有个超重要的信号:瞳孔。如果一只眼睛的瞳孔比另一只大,用手电筒照也没反应(对光反射迟钝),说明脑组织被压得厉害,可能是脑疝,得立刻就医。另外,要是说话说不清楚(比如想叫“妈妈”却喊成“马马”),或者别人说话听不懂,可能是语言中枢受伤;要是突然半边身子动不了,可能是基底节区出血——这些症状只会越来越重,得赶紧做检查。

意识变化:最该警惕的“生命预警”

所有颅脑损伤里,最致命的就是“意识变了”。轻度的可能就晕一下、耳朵嗡嗡响;但如果一直睡不醒(喊好几次才醒),或者胡言乱语(说些没头没脑的话),说明颅内压已经很高了。还有种更危险的“中间清醒期”:受伤后先晕了一会儿,醒过来能说话,结果几小时后突然又昏迷——这几乎是硬膜下血肿进展的信号,必须立刻送医。

另外,呕吐也得注意:如果是“喷出来”的吐(不是普通反胃),而且跟吃没吃饭没关系,再加上剧烈头痛,十有八九是颅内压高了,得在2小时内做头颅CT。

家庭观察:7个指标要盯紧

要是家人或朋友头部受伤,在家要重点观察这7件事:

  1. 意识清不清:能不能说清“现在几点”“在哪”“自己叫什么”?答不上来或越睡越沉,赶紧找医生。
  2. 瞳孔对不对:两只眼睛的黑眼珠是不是一样大?用手电筒照,有没有收缩?一只大一只小或没反应,危险!
  3. 手脚动不动:能不能自己抬胳膊腿?两边力气是不是一样?比如左边胳膊抬不起来,可能是脑实质受伤。
  4. 说话顺不顺:有没有“词不达意”?比如想喝水却说“要吃饭”,或听不懂别人的话,得赶紧查。
  5. 吐得厉不厉害:24小时内吐了几次?是不是“喷出来”的?越频繁越猛,越要警惕。
  6. 呼吸心跳稳不稳:有没有呼吸忽快忽慢?心跳突然变很快(每分钟120次以上)或很慢(每分钟50次以下)?这些是中枢神经受损的信号。
  7. 伤口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流清水样液体?肿包是不是越来越大?有这些情况,别耽误送医。

最后提醒:别掉以轻心!

不管伤得轻还是重,都要记住这几点:

  • 伤后24-48小时别剧烈运动(比如跑步、蹦跳),有些血肿会“迟到”——可能伤后几天才冒出来;
  • 小孩和老人更要小心:小孩前囟门没闭合(头顶软软的地方),可能掩盖颅内压高的症状(比如没那么快吐);老人因为脑萎缩(脑子缩小),就算出血,症状也可能不明显,容易漏诊;
  • 所有观察都得跟着医生指导来!就算当时看着没事,也建议伤后24小时内去医院拍CT——迟发性血肿可能藏着大危险。

其实,颅脑损伤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从头皮的“鼓包”到意识的“模糊”,每一个信号都是身体在“喊救命”。只要盯紧这些细节,就能把危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