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渗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据统计,约23%的成年人有持续性牙龈出血的问题。这种看似只是口腔局部的症状,其实可能暗藏全身健康风险,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常规刷牙、漱口等口腔护理没法改善出血,或者还伴随其他部位异常出血,就得警惕是不是身体里有更严重的问题。
出血背后的“止血系统故障”
人体止血像一套“三重防护网”:血小板是第一层“应急小补丁”,负责快速堵住破损的小血管(正常计数在150-400×10⁹/L之间);凝血因子是第二层“编织工”,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止血;血管壁则是第三层“城墙”,保持自身完整不让血液漏出。这三个环节里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牙龈或其他部位容易出血。
血小板太少:“小补丁”不够用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最常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患者的血小板数常常降到20×10⁹/L以下。刷牙时牙龈的毛细血管受到摩擦,血小板不够就没法及时止血,所以会一直渗血。这类患者还有个典型表现——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者腿上有淤斑。
骨髓“罢工”:造血原料没了
白血病细胞会占据骨髓里的造血空间,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红细胞少了会贫血(乏力、心慌),白细胞异常会让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烧),血小板少了就更容易出血。这类患者的牙龈常常又肿又增生,哪怕只是轻轻碰一下也会出很多血,还常伴随发烧、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凝血因子“缺零件”:没法织“止血网”
血友病A(缺VIII因子)和血友病B(缺IX因子)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更容易得病(大概每5000个男性里就有1个)。这类患者的出血特点是“延迟渗血”——比如轻微碰一下关节,可能过一会儿才开始肿起来(其实是关节腔出血),发生率高达70%;牙龈出血常出现在拔牙后,而且会持续很久。
怎么判断是不是血液病引起的?
要区分牙龈出血是口腔问题还是血液病,得从三个方面看:
先看出血“样子”
血液病引起的出血通常是“对称的、自己冒出来的”:牙龈出血常常超过5分钟,就算用力压住也很难止住;而普通牙龈炎的出血,量少而且自己能止住。
再看全身有没有“信号”
重点观察这几点:①皮肤上有没有瘀点瘀斑(比如腿上、胳膊上);②嘴里、鼻子里这些黏膜有没有出血;③有没有乏力、心慌(贫血表现);④有没有发烧超过38℃;⑤肚子里的肝脾有没有肿大。如果有2项以上异常,就得做进一步检查。
最后问“家族史”
遗传性凝血问题占出血性疾病的30%左右,问清楚三代以内的家族史很重要——比如妈妈或外婆有没有月经量特别多、产后出血多的情况,可能提示是血友病携带者。
牙龈出血了该怎么办?
先做“紧急处理”
- 用软毛牙刷(尼龙丝直径不超过0.15mm),用巴氏刷牙法(刷牙龈沟,不是硬刷牙龈);
- 急性出血时,用4℃的冷盐水漱口(每次不超过10分钟),收缩血管帮止血;
- 每天补充100-200mg维生素C(多吃西蓝花、彩椒这类蔬菜),帮血管壁保持弹性;
- 短期用0.12%的氯己定漱口水(不超过7天),预防出血部位感染。
该做哪些检查?
先查“基础三件套”:血常规(看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PT、APTT、TT、FIB)、D-二聚体(看有没有血栓或出血倾向)。如果APTT延长但PT正常,可能是血友病,得进一步查凝血因子活性。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
- 牙龈每周出血超过3次,而且持续2周以上;
- 新出现皮肤瘀斑或黏膜出血(比如嘴里、鼻子突然出血);
- 有血友病家族史的人第一次出血;
- 孩子出血还伴随发烧或没法正常跑跳、玩耍。
别信这些“误区”!
- “牙龈出血肯定是牙周病”
研究发现,单纯牙龈炎引起的持续牙龈出血只占58%,剩下的42%可能是血液病或其他全身问题,不能只盯着牙龈看。 - “青少年不会得血液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15-30岁人群里占25%,很多患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牙龈出血——别觉得年轻人就不会得重病。 - “血小板正常就没事”
比如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血小板数量是正常的,但负责让血小板“黏住”血管的vWF因子有问题,常规检查很容易漏诊,得专门查vWF因子才知道。
临床数据显示,约12%反复牙龈出血的患者,最后确诊是血液系统疾病。所以建议大家建立“口腔症状要看全身”的意识——牙龈出血不只是“上火”或“牙周病”,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既要保持警惕,及时检查,也不用过度恐慌,科学区分“普通出血”和“危险出血”,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