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晚上躺着的时候咽喉特别不舒服,坐起来或者站起来又会缓解,这种白天和晚上不一样的症状,其实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相互影响有关。
夜间咽喉不适的病理机制
人平躺着的时候,食管和胃连接的那个“开关”(下食管括约肌)的防反流能力会下降大概40%,胃里的东西就更容易往上流到食管上段。当这些pH值低于4的酸性物质碰到咽喉黏膜,就会让人觉得烧得慌。而且有研究发现,大概65%的反流发生在睡觉的时候,还常常会让人大半夜短暂醒过来。
除了反流,环境干燥也会加重不适。如果卧室湿度低于30%,咽喉黏膜的水分蒸发速度会比正常快近2倍,黏膜的保护屏障变弱,酸性物质更容易引发炎症。比如冬天的时候,因为空气干燥,看咽喉不适的人比夏天多25%左右,就是这个原因。
症状感知的昼夜差异
另外,人对咽喉不适的感觉白天和晚上也不一样。清醒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对轻微的不舒服可能没感觉;但到了晚上,周围静下来,对疼痛的耐受度也会下降——有研究说,清醒时的疼痛阈值比睡眠时高30%左右。就像安静的时候更容易听到细微的声音一样,晚上对咽喉的刺激会更敏感,所以不适更明显。
综合干预方案
- 调整睡姿: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让头和身体形成10-15度的角度,利用重力减少胃里的东西往上反流,还能帮咽喉里的液体流下去。
- 优化环境:用加湿器把卧室湿度保持在40%-60%,也可以用含电解质的黏膜保湿产品,模拟自然的湿润环境。
- 注意饮食:晚餐尽量提前到睡前3小时以上吃,别吃高脂、高糖的食物。吃完可以嚼点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起到天然的中和胃酸的作用。
- 咽喉锻炼:每天做5分钟咽喉肌肉练习,比如模拟吞咽动作、放松颈部肌肉,增强咽喉的防御能力。
- 矫正姿势:保持脊柱自然的生理弯曲,别久坐或者驼背,这样能降低腹腔压力,减少反流的可能。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如果夜间咽喉不适持续超过2周,还伴随声音变了、喉咙有异物感或者吃饭不舒服,就要去做系统检查了。现在有个24小时食管阻抗-pH监测的技术,能同时检查酸反流和症状的关系,诊断准确率超过90%。治疗要听医生的,一般是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和行为疗法结合。
其实咽喉健康不是单靠咽喉自己,而是需要多个系统配合。只要我们科学认识原因,主动做好防护,就能缓解夜间的不舒服。如果自己调整了没用,一定要及时找医生评估。早发现早干预,能预防慢性咽喉问题,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