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鼓起来的小气球,最怕破裂出血。现在治它主要有两种主流方法: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一个是微创“堵”动脉瘤,一个是开刀“夹”住危险,各有各的本事。这些年介入治疗用得越来越多,从2000年的35%涨到了68%,但开颅手术在一些特殊情况还是更可靠。
介入治疗:微创“堵”住动脉瘤
介入治疗是从大腿根的股动脉插一根细导管,沿着血管一直通到脑子里的动脉瘤。现在用的弹簧圈是三维编织的,还有水凝胶涂层,塞进去就能把动脉瘤牢牢堵住。如果是脖子宽的复杂动脉瘤,用血流导向装置的话,差不多92%能完全堵上。这种方法的好处很明显:术后在ICU待的时间能短40%,30天内并发症只有8.7%,特别适合年纪大、心肺功能不太好的患者。
开颅夹闭:开刀“夹”住危险
如果碰到介入不好做的情况——比如动脉瘤脖子钙化、旁边血管畸形,开颅夹闭就更靠谱。现在有神经内镜帮忙,手术精度能到0.1毫米,还能术中用荧光造影看看夹得好不好。比如超过25毫米的巨大动脉瘤,开颅夹闭的成功率比介入高15%;术后5年再治疗的概率不到3%;像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瘤,开颅后复发风险能降40%。
选哪种方法?看这四点
选介入还是开颅,得综合四个方面:
- 动脉瘤的样子:用三维重建能量出动脉瘤脖子有多宽、和旁边血管的角度这些细节;
- 脑子的血流:查血流情况能预测动脉瘤破的风险;
- 病人的身体状况:比如年龄、有没有高血压、抽烟史,这些都会影响选择;
- 医院的经验:做这类手术多的医院,并发症更少(手术量越多,并发症越少,两者相关性达到-0.72)。
不管选哪种,这三点要记牢
不管用介入还是开颅,都要遵守三个安全原则:
- 术前把血压控制好,收缩压别超过160mmHg,或者平均动脉压别超过110mmHg;
- 术后慢慢降压,别让血压忽高忽低,避免脑子的血流波动太大;
- 要用仪器监测脑子的情况,比如脑电、局部脑氧饱和度这些指标。
康复期:重点在头一个月
治疗后第一个月是关键观察期:
- 第一周每天查NIHSS神经功能评分,看看神经有没有问题;
- 第二到第四周慢慢开始认知训练,比如记东西、反应力练习;
- 要建复查档案,6个月、1年、2年各做一次MRA(核磁血管成像)。
最新康复指南说,适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步行,能改善血管弹性,但别做剧烈的头部运动(比如猛甩头、剧烈摇头)。
总之,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都是治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没有“绝对更好”的选项——得看动脉瘤的形状、病人的身体状况,还有医院的经验来选。不管选哪种,术前控血压、术后监测、定期复查都很重要,好好康复能降低复发风险,帮病人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