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的炎症持续超过3个月,症状因人而异。有数据显示,约35%的患者初期没有耳流脓表现,这种不典型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接下来从疾病类型、症状识别、诊断检查及防治要点几方面,帮大家理清慢性中耳炎的关键信息。
不同类型的慢性中耳炎,症状差异大
根据2022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诊疗指南,慢性中耳炎主要分三型,各自的发病机制和表现不同:
- 单纯型(黏膜型)
病变只局限在中耳黏膜层,主要表现是时不时耳朵闷胀,还有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比如听声音像隔着层东西)。鼓膜穿孔多在中间的紧张部,分泌物是黏液性或稀脓性,常在感冒后发作。这种类型约占慢性中耳炎的40%-45%。 - 骨疡型(肉芽型)
炎症连累到鼓环或听小骨,会形成肉芽组织、破坏骨质。患者会持续流脓性分泌物,有时带血丝或有臭味,听力损失比单纯型重,纯音测听大多显示30-50dB HL的传导性聋(声音传不进耳朵里)。 - 胆脂瘤型
不是真肿瘤,是角化上皮在中耳腔异常增生形成的破坏性病变。典型表现是长期持续耳流脓,脓液有恶臭味,晚期会出现混合性听力损失(既有传导性也有感音神经性)。这种类型会慢慢破坏骨质,要特别警惕并发症。
怎么识别慢性中耳炎的核心症状?
早发现要抓住这几个关键点:
- 听力变化
单侧耳朵听力慢慢下降是三型共有的特征,尤其是听低频声音(比如低沉的说话声、雷声)更费劲。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患者做声导抗测试时,鼓室曲线会有异常。 - 耳部感觉与体征
耳朵闷胀超过14天没缓解要警惕,而且按压耳屏也没法减轻(这点和分泌性中耳炎不一样)。单纯型患者的鼓膜会失去光泽,骨疡型能看到肉芽组织或听骨链断了。 - 分泌物特征
间断性稀脓液多是单纯型;持续脓血性分泌物提示骨疡型;胆脂瘤型的分泌物像“豆腐渣”,还有特别臭的味道。 - 伴随症状
约15%的患者会有耳鸣(大多是低音调嗡嗡声)、眩晕(可能是迷路瘘管形成)或耳道异味。如果突然面瘫,说明病变连累到面神经了。
诊断慢性中耳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确诊要完成三级检查:
- 耳内镜检查
用0°或30°的耳内镜,仔细看鼓膜穿孔的位置、大小,以及中耳腔里的状态。单纯型多是中央型穿孔,胆脂瘤型能看到松弛部边缘有穿孔,还有上皮堆积。 - 听力评估
纯音测听能区分是传导性(声音传不进)还是感音神经性(神经问题)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有助于判断中耳传音结构有没有问题。骨疡型患者多是传导性聋,气骨导差超过30dB(戴骨导和气导耳机测的听力差距大)。 - 影像学检查
高分辨率颞骨CT(冠状位)能看清鼓室、乳突气房的结构变化。单纯型表现为鼓室黏膜增厚,胆脂瘤型能看到软组织影和周围骨质破坏。
慢性中耳炎的防治要点
预防和治疗要贯穿全程:
- 急性期处理
急性期可以局部用抗生素滴耳液,避免耳道进水。单纯型患者要定期清洁耳道,清除痂皮和分泌物。 - 手术的情况
骨疡型需要做鼓室成形术清除肉芽组织,胆脂瘤型要尽早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前要评估面神经功能和听力重建的可能性。 - 长期随访
术后每3-6个月要复查耳内镜和听力。单纯型患者要监测鼓膜愈合情况,警惕复发。
最后提醒:如果耳朵闷胀超过2周没缓解,或听力越来越差,一定要及时做耳内镜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能大大降低面瘫、迷路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保护听力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