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很常见的耳部疾病,不过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发病原因和表现差别挺大的。主要分成化脓性和分泌性两种——化脓性多是急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分泌性则大多和咽鼓管(连接鼻子与耳朵的管子)不通有关。这两种中耳炎的症状、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得靠医生检查才能准确区分。
病理机制的差异化表现
化脓性中耳炎大多由感冒、咽炎这类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会通过咽鼓管钻进中耳腔。急性发作时,会突然出现耳痛,鼓膜发红肿胀,严重时鼓膜会穿孔,流出脓液;如果变成慢性,会一直或断断续续流耳水,听力下降的程度和鼓膜穿孔的位置、听小骨是否完好有关。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咽鼓管不通导致中耳积了液体(不是脓液,是漏出或渗出的水),患者一般不会很疼,但会有传导性听力下降(比如听声音像隔着层东西)。
临床症状的识别要点
中耳炎常见的三个症状是耳痛、听力下降、耳朵闷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耳痛像刀割或跳着疼,晚上更严重,鼓膜穿孔后疼痛会减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总觉得耳朵闷,吞咽或打哈欠时闷胀感会暂时缓解。不同人群还有特殊表现:小朋友可能会抓耳朵、哭闹,对声音没反应;青少年可能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像有回声);如果鼓膜破了,洗澡或游泳后症状会明显加重。
游泳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水里的细菌、病毒会通过破掉的鼓膜直接进入中耳,引发感染。预防要注意三点:选卫生合格的游泳场所,别去脏水里游;戴防水耳塞挡住耳朵;游泳时间别超过1个半小时。特殊人群还要额外注意:鼓膜穿孔的人别游泳;潜水爱好者要学会正确的捏鼻鼓气法调整耳压;职业游泳运动员最好每季度做一次耳内镜检查。
潜在并发症的临床警示
如果没及时治疗,中耳炎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局部的比如鼓室硬化、胆固醇肉芽肿,严重的会形成后天性胆脂瘤,破坏听小骨;颅内并发症虽然少见但很危险,比如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小朋友要注意会不会影响语言发育,成年人如果单侧耳朵听力越来越差,得排除听神经瘤之类的问题。
科学防护的标准化方案
- 耳道清洁管理:别用棉签等物品频繁掏耳朵,洗澡后可以用医用耳道干燥剂吸干水分。
- 过敏性疾病干预:有过敏性鼻炎的人,要同时治疗鼻炎,还要定期检查中耳功能。
- 气压调节技术:坐飞机或登山时,学会捏鼻鼓气法(瓦尔萨尔瓦动作)调整中耳压力,避免耳压失衡。
- 听力监测体系:鼓膜穿孔的人每半年做一次纯音测听;小朋友每季度复查声导抗(评估中耳功能)。
诊疗注意事项
中耳炎治疗要分类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用抗生素滴耳液(需遵医嘱),慢性的可能需要做鼓膜修补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做咽鼓管吹张或鼓膜置管。所有药物都要听耳鼻喉科医生的,自己随便用药可能会让细菌耐药。日常可以按按耳屏(耳朵前面的小软骨)促进血液循环,但别用力揉耳朵。
总的来说,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分类型、早治疗很重要。平时做好防护(比如注意耳道清洁、预防感冒、游泳戴耳塞),有症状及时找医生,就能避免发展成慢性或出现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