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主要分为急性化脓性和慢性化脓性两种,儿童是急性的高发人群,慢性则病程更长,两者都可能引发并发症,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对保护听力很重要。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发生在3-10岁孩子身上,临床数据显示80%的儿童在5岁前至少会得一次。典型症状是突然耳朵痛,还常常伴有38℃以上的高烧,疼痛程度会随着病情发展忽轻忽重。发病48小时后可能出现鼓膜穿孔,流脓之后反而没那么痛了,这是急性炎症期的典型表现。研究发现,晚上症状变严重和中耳腔压力变化有关系。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是病程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传导性听力下降。根据病变程度分成单纯型和胆脂瘤型:单纯型主要是断断续续流脓,胆脂瘤型则会慢慢听力变差,还有肉芽组织长出来。近几年研究发现,约30%的患者会有前庭功能问题,比如改变体位时会眩晕。做影像学检查能看到,中耳腔结构破坏得越厉害,听力损失就越严重。
炎症扩散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比如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是5%-10%,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动不了;如果一直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要小心内耳被连累了。颅内并发症虽然少见,但后果很严重——感染通过岩上窦蔓延会导致硬脑膜外脓肿,典型表现是头痛越来越厉害,还会意识不清。2022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规范治疗能让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83%。
饮食调理对康复有辅助作用。急性期要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因为会让局部血管扩张更厉害;蛋白质可以选清蒸鱼、豆制品这类低脂优质蛋白,吃太油腻的可能会加重黏膜水肿;过敏体质的人要注意牛奶、鸡蛋这些常见致敏食物,临床数据显示15%的复发案例和没控制好食物过敏有关。
预防要做好三级防护:基础预防是保持鼻子通畅,推荐用单侧交替擤鼻涕的方法;环境预防方面,游泳时要戴专用的防水耳塞;给宝宝喂奶时建议用45度角的姿势。美国儿科学会2023年指南强调,定期做听力筛查能让慢性病变的检出率提高40%,早干预能有效保住听力;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耳镜检查。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单侧耳朵突然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耳痛超过72小时还发烧;耳道流出血性分泌物;孩子一直抓耳朵还异常哭闹。研究显示,发病72小时内规范治疗能把并发症风险降低70%。要强调的是,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得通过耳镜检查和听力测试才能确诊,不能用“上火”这种传统说法代替现代医学评估。
总之,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规范治疗、做好预防和饮食调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好听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