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是消化道的“第一道门”,每天要经受吃饭、说话带来的摩擦和食物刺激,而腮部黏膜因为频繁参与咀嚼,成了息肉的“好发区”。息肉的出现主要和3类原因有关:
- 长期摩擦或刺激:经常吃硬东西、牙齿边缘太尖,或是假牙磨到黏膜,都会让局部黏膜为了适应刺激慢慢增生。有研究发现,常用一侧咀嚼的人,那侧黏膜厚度会比正常情况增加30%~50%。
- 附近有炎症:牙周炎、蛀牙等炎症会释放一些物质,刺激黏膜细胞异常生长。临床观察显示,有慢性炎症的区域,长息肉的概率是健康区域的2倍多。
- 免疫“偷懒”了:压力大、换季时,口腔局部的免疫“监控”能力会下降,可能让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而且唾液里一种叫免疫球蛋白A的物质减少时,息肉更容易出现。
家庭护理:做好3点能缓解
- 正确清洁口腔:用生理盐水(0.9%的盐水)或清水含漱,每次含30秒,每天3~4次。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酒精会破坏黏膜的保护屏障。
- 吃对食物帮修复:息肉发作时先吃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汤),慢慢过渡到软食。多吃含维生素B的新鲜蔬菜,每天至少吃300克。
- 全身状态要调好:坚持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周总共150分钟,能改善口腔血液循环;睡眠好黏膜修复才快,每天尽量睡7~8小时。
药物使用:别乱试,听医生的
症状明显时可以用辅助治疗的药物,但要注意:中成药选清热解毒的,优先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的,按说明书用,连续用不超过3天;局部用促进修复的产品前,一定要先清洁口腔;含氯己定的局部制剂别长期用。
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一定要尽快看口腔科医生:
- 息肉一直长大,直径超过1厘米;
- 持续疼痛或出血;
- 表面烂了、有溃疡超过2周;
- 影响吃饭或说话。
预防复发:长期坚持这3件事
- 温度要“温柔”:吃的东西别超过55℃,刷牙用35~39℃的温水(和体温差不多);天气突变(温度差超过10℃)时,注意保暖避免口腔受刺激。
- 器具卫生别忽视: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漱口杯每周用开水煮1次消毒;戴假牙的人每天要把假牙洗干净,定期找医生调整——避免磨到黏膜。
- 定期查口腔:普通人每6~12个月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容易长息肉的人(比如常犯口腔炎症、戴假牙的人)可以缩短到每3个月。检查要包括看黏膜、摸黏膜,以及旁边的牙齿有没有问题。
总之,口腔黏膜息肉大多和长期刺激、炎症有关,平时做好清洁、注意饮食、规律作息能预防,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