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了之后,很多人会考虑做种植牙,但其实牙槽骨(也就是牙齿周围支撑牙齿的骨头)的“状态”才是关键——缺牙时间久了,牙槽骨会慢慢萎缩,骨量不够的话,种植牙很容易松动甚至失败。今天就和大家说说,种植牙前为什么要关注骨量,以及植骨那些事。
一、缺牙后,牙槽骨为什么会“缩水”?
通常缺牙超过3个月,牙槽骨就会开始持续的生理性萎缩——因为没有牙齿的刺激,骨头会慢慢“用进废退”,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少。要是这时候骨量不够还强行种牙,3年内种植体松动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这时候就得先做植骨手术,用骨粉、骨膜之类的生物材料“补”骨量,这样才能大幅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尤其是前牙区(比如门牙),植骨特别重要——能防止牙龈萎缩出现“黑三角”(两颗牙之间的牙龈凹进去,看起来像黑缝隙),保持笑起来的自然美观。
二、影像学检查:判断能不能种牙的“火眼金睛”
想知道骨量够不够,一定要做影像学检查,其中CBCT(锥形束CT)是首选——它能做三维重建,精准测出骨的宽度、高度和密度。比如:
- 如果骨宽超过6毫米、骨高超过10毫米,可能可以直接做“即刻负重”种植(种完牙马上用),不用植骨,治疗时间能缩短一半,还能省不少钱;
- 但如果骨量刚好卡在临界值(比如接近6mm或10mm),强行跳过植骨,时间长了容易得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的骨头发炎)。
三、植骨前,得算清楚“费用账”
要不要植骨,得综合考虑4个因素:
- 种植位置的价值:前牙影响美观,比后牙(主要负责咀嚼)更需要重视骨量和美观;
- 用多久:年轻人要考虑种植牙用几十年,骨量基础得更扎实;
- 替代方案的成本:比如活动假牙每年要维护,长期下来费用也不少,得和种植牙+植骨的成本比一比;
- 全身健康:有糖尿病、高血压这类基础病的人,骨愈合的成功率可能受影响,得算进去。
四、科学决策:植骨前要走这5步
- 先做CBCT:比普通X光准,能精准测骨量(二维X光会有测量误差);
- 看骨的质量:如果是致密的皮质骨(Ⅰ类骨),可以直接种;如果是疏松的松质骨(Ⅳ类骨),就得先植骨;
- 术前模拟:用数字化导板先“演练”手术,预测需要多少骨量,避免手术中“临时调整”;
- 选植骨材料:自体骨(从自己身上取,比如髂骨、下颌骨)成活率高,但会有取骨的创伤;异种骨(比如动物来源的骨材料)不用二次手术,但骨头长好的时间更长;
- 术后监测:定期测种植体稳定性(用ISQ值判断,超过70才算稳定),确保骨头和种植体“长牢”。
五、骨增量技术的新进展
最近几年,骨增量技术有了不少进步,能让植骨更高效、更精准:
- 新型骨替代材料(比如纳米羟基磷灰石)能缩短骨头愈合时间,比传统材料更快“长”进自身骨里;
- 部分病例可以做“即刻植骨”——植骨和种植牙同期手术,不用跑两次医院;
- 显微外科技术让手术更精准,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恢复更快。
六、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
- 误区1:以为骨量不够硬种没关系——其实风险很大,种植体容易松动、发炎,甚至需要拔掉重新做;
- 误区2:觉得现在生物材料好了,就不用自己取骨——其实得看骨量和身体情况,比如骨量严重不足的人,还是需要自体骨才能保证效果;
- 误区3:以为植骨材料的吸收时间都一样——每个人代谢速度不同,有人1年就能吸收,有人要3年,得定期复查;
- 误区4:觉得“即刻负重”(种完马上用)很好——其实得符合严格条件(比如骨量足够、咬合稳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做。
七、这些标准帮你判断要不要植骨
- CBCT显示骨宽小于4毫米:必须做骨增量治疗;
- 骨高小于8毫米,而且旁边是上颌窦(鼻子旁边的空腔):得结合窦内提升手术(把上颌窦黏膜抬起来,再填骨粉);
- 抽烟:会降低骨愈合成功率,最好先戒烟或减少吸烟;
- 血糖控制不好:血糖高会影响骨头和种植体的结合,得先把血糖调到正常范围。
总之,种植牙不是“想种就能种”,牙槽骨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成功率。如果骨量不够,植骨是帮种植牙“扎根”的关键一步。建议大家多找几家医院咨询,对比不同的植骨方案——毕竟每个人的骨量、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方案得“量身定制”。选医院的时候,要注意医生的手术经验(比如每年做多少台植骨+种植手术)、有没有数字化设备(比如CBCT、数字化导板)。术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护理:比如抗感染、调整咬合,定期复查种植体稳不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种植牙用得久、用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