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没吃东西,喉咙里却像卡了个团块,吞口水时更明显,甚至有点呼吸发闷?其实这可能不是普通咽炎,而是会厌囊肿在“搞事情”。作为耳鼻喉科常见问题,会厌囊肿的发病原因和表现值得咱们好好了解。
解剖密码:揭开会厌囊肿的真面目
会厌是喉咙里的“守门人”,吃饭时能挡住食物不让它呛进气管。它的黏膜下有好多分泌黏液的腺体,要是这些腺体的导管因为慢性炎症、不小心碰伤等堵住了,黏液排不出去,就会形成囊肿。据研究,约12%的成年人有微小的会厌囊肿,但大多直径小于5毫米,没什么感觉;等囊肿大到占喉腔1/3以上时,才会出现明显的堵得慌的症状。
症状信号:识别“沉默的侵袭者”
早期的会厌囊肿几乎没动静,不疼、声音不变、吃饭也不卡。但随着囊肿长大,就会出现这些典型表现:
- 喉咙里总像卡了东西(78%的患者都有这感觉);
- 躺平的时候呼吸声变大,换个姿势能好点;
- 喝稀的东西时,异物感会暂时减轻;
- 有的会老咳嗽(因为囊肿刺激了迷走神经末梢)。
要注意的是,约35%的人会把这种症状当成胃食管反流,平均拖9个月才去看医生,这提示医生得更仔细鉴别。
诊断金标准:现代医学的“火眼金睛”
以前用间接喉镜检查容易漏诊,现在有了更精准的方法:
- 动态喉镜:用高频摄像头拍囊肿跟着呼吸动的样子;
- 超声内镜:不用开刀就能知道囊肿壁有多厚、里面是啥;
- 增强CT:精确测出囊肿和声带的位置关系。
研究发现,加上吞咽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能到96%,不会误当成声带息肉或喉癌。
治疗策略:精准分级管理方案
保守治疗阶段
如果囊肿直径≤1厘米,症状也轻,可以先不用手术:
- 雾化治疗(用生理盐水加糖皮质激素的混合液);
- 抑制胃酸(如果排除了反流的因素,要在医生指导下用);
- 练声带肌肉的功能(改善喉咙的受力情况)。
要强调的是,所有药都得听耳鼻喉科医生的,自己乱用词可能掩盖感染的问题。
微创干预时机
出现这些情况建议手术:
- 囊肿直径>1.5厘米,而且持续6周以上;
- 睡眠时每小时呼吸暂停超过5次;
- 声音明显变了(比如音调不稳,波动超过20%)。
现在常用的是“经口支撑喉内镜囊肿摘除术”,不用切气管,术后大概2天就能出院。最新的改良手术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中出血不到5毫升,更安全。
康复管理:预防复发的黄金法则
术后要做好“3避免+2坚持”:
- 三避免:不吃辛辣刺激的东西、别过度用嗓子、远离二手烟或刺鼻气味;
- 两坚持:每天早上用盐水漱口、定期练声带放松的动作。
特别提醒:术后3个月内别剧烈运动,不然腹压太高会导致局部肿。这样做能把复发率降到3%以下。
居家监测:自我管理工具包
像老师、主播这种常用嗓子的人,或者有胃食管反流的人,建议备这些:
- 能连手机的便携式喉镜,自己就能看声带情况;
- 咽喉症状自评表(比如VHI-10量表);
- 呼吸监测仪,能记录晚上有没有呼吸暂停。
如果出现这些紧急情况,赶紧去医院: - 突然喘不上气,脖子前面陷进去;
- 声音哑超过10天;
- 吃饭越来越咽不下去。
现在会厌囊肿的治疗成功率已经超过92%,关键是要早认识、早发现、早找医生。喉咙要是有超过2周的不舒服,可别不当回事,赶紧去耳鼻喉科查一查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