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水倒灌别慌张!三步操作快速排空防感染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15 10:33:1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89字
鼻腔进水后的科学处理方案,涵盖单侧擤鼻法、回吸引流法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要点,结合耳鼻喉科临床研究说明适用场景与注意事项,指导读者正确应对突发状况。
呛水处理鼻腔进水急救方法
鼻水倒灌别慌张!三步操作快速排空防感染

喝水时不小心把水呛进鼻子里,是很常见的情况,大多是因为吞咽时没协调好——喉咙里有个叫会厌软骨的结构,本来吞咽时会盖住气管入口,防止水或食物进去,要是没及时盖住,水就会顺着鼻子和嘴巴之间的后鼻孔流进鼻子。这时候用对方法处理,不仅能快速缓解鼻子发酸、发闷的难受劲儿,还能避免水留在里面引发感染。

1. 单侧擤鼻法:用压力差把水赶出来

鼻子进水后,首选单侧擤鼻。具体怎么做呢?用手指按住没进水的那侧鼻孔,嘴巴微微张开(别闭紧,不然压力太大),轻轻收一下肚子增加胸腔压力,让进水的那侧鼻孔里形成定向气流,把水擤出来。研究显示,单侧擤鼻时的鼻腔压力更安全,比两边一起擤能减少约43%的中耳炎风险。注意别太用力,每次擤的时间控制在3秒内,不然容易伤着鼻子里的黏膜。

2. 回吸引流法:利用鼻咽部通道引流水

要是单侧擤鼻不管用,可以试试回吸引流。先把身体向前弯30度左右(稍微俯身),做3-5次吞咽动作,调动喉咙的神经反应;接着用舌尖紧紧顶住上颚,让口腔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再收缩咽部肌肉产生吸力,把鼻子里的水“吸”到嘴里,然后赶紧吐出来。吐完一定要用清水漱口,避免嘴里残留的水滋生细菌。这个方法对成年人的水清除率能达到78%,但小朋友做的时候得有大人盯着,避免不小心把水咽下去。

3. 海姆立克急救法:呼吸困难时的“救命招”

如果鼻子进水后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说不出话的情况,说明水可能呛进了气道,得赶紧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具体步骤是: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他的腰部,一只手握拳,把拇指侧放在肚脐和胸口中间的位置(别太往上,避免伤到心脏),另一只手紧紧包住拳头,快速往内、往上冲击腹部。不过要注意,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气道被异物卡住的情况,单纯鼻子进水别随便用,而且冲击力度要适中,别太用力伤到肚子里的器官。

科学处理的三大原则,一定要记牢

  1. 动作要“轻”:鼻腔里的黏膜又薄又嫩,血管还特别多,使劲揉、用力擤都可能把血管弄破,导致流鼻血。要是鼻子外面有点水,可以用干净的无菌棉签轻轻擦一擦鼻翼,别使劲搓。
  2. 环境要“净”:把水排出来后,建议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这个温度接近人体体温,不会刺激黏膜。临床数据显示,规律冲洗能降低42%的鼻窦炎发生率。冲洗时要用专门的洗鼻器,一次只冲一侧鼻孔,别两边一起冲,避免交叉污染。
  3. 观察要“快”:如果处理后还是持续头痛、单侧鼻子堵超过2小时,或者突然闻不到味道了,得赶紧去医院。有影像学研究证实,水留在鼻窦里超过2小时,黏膜上负责清理的纤毛功能会下降60%,容易引发炎症。

这些误区,别再踩了!

  • 摇头晃脑甩水:很多人习惯晃脑袋想把水甩出来,其实这样反而可能让水流进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增加中耳炎的风险;
  • 仰头咽水:觉得仰头能把水咽回去?其实这违背了正常的吞咽反射——仰头时会厌软骨更难盖住气管,反而可能让水呛得更厉害;
  • 反复用力咳嗽:一直咳不仅会刺激喉咙,还可能引发喉痉挛(喉咙肌肉突然收缩,导致呼吸困难),建议改成“吞咽+轻咳”的组合:先咽一下口水,再轻轻咳几声,既能把水带出来,又不会伤着喉咙。

其实根据《耳鼻喉科临床指南》统计,90%的鼻腔进水案例,用上面这些规范方法就能解决。但要注意,水留在鼻子里超过30分钟,细菌滋生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相当于“每过一会儿,细菌就翻一倍”。所以处理完后,记得用温盐水漱漱口,保持鼻腔干燥;如果鼻子觉得干,可以用医用级的鼻腔喷雾喷一下,维持局部湿润,别让黏膜太干。要是处理后还是不舒服,或者出现发烧、鼻子流脓的情况,千万别硬扛,赶紧去耳鼻喉科找医生看看。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