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读者问,排便时发现白色胶冻状的东西,这事儿确实让很多人发愁。其实这是消化系统发出的“异常信号”,得从几个方面慢慢说清楚。
白色黏液便的来龙去脉
我们的肠道黏膜上有很多“杯状细胞”,它们会分泌黏液——就像肠道的“保护涂层”,既能润滑肠道让大便顺利通过,又能保护黏膜不受刺激。可要是肠道受到“打扰”,黏液分泌就会变多,排出的大便里就会有白色胶冻状的东西。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
一、可能是寄生虫在“搞事情”
有些肠道寄生虫会让大便变样:比如蛔虫幼虫在肠道里“爬”的时候,会伤到肠黏膜,刺激黏液变多;绦虫掉下来的节片,看着像白色小米粒;蛲虫活动时,可能会把肛周的黏液带出来。不过要注意,肉眼根本没法确定是不是寄生虫,必须通过显微镜找虫卵或虫体碎片才能确诊,最好连续3天送粪便样本,这样查得更准。
二、肠道里的“好细菌”乱了
肠道本来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些“好细菌”占主导,要是这个平衡被打破——比如最近用了抗生素、吃的东西突然变油腻或太辣,“好细菌”变少、“坏细菌”变多,肠道黏膜的“保护墙”就会出问题,黏液分泌也会不正常。这时候通常还会跟着腹胀、大便次数变多或变少,要想知道是不是菌群乱了,得做肠道菌群基因测序才行。
三、肠道在“发炎”
还有些情况是肠道发炎了:比如吃了牛奶、海鲜这些过敏的东西,肠道会发过敏性炎症;像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这类炎症性肠病,会让肠黏膜烂掉、溃疡,也会分泌黏液;还有沙门氏菌这种病菌感染,肠道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多分泌黏液。这些情况通常不只是有黏液便,还会有腹痛、发烧、体重下降之类的全身症状。
遇到白色黏液便该怎么办?
发现这种情况不用慌,按这几步来:
1. 先自己记清楚情况
连续3天记下来:吃了什么(比如有没有吃辣、喝牛奶)、什么时候排便,黏液多久出现一次,有没有跟着腹痛、发烧、拉肚子这些症状。可以拍张照片帮医生诊断,但别自己用手或东西取黏液样本,容易污染或受伤。
2. 先调整生活习惯
暂时别吃辣的、太油腻的东西,少喝牛奶、少吃乳制品(万一有乳糖不耐或过敏呢);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水,保持肠道湿润;想补点能养“好细菌”的食物(比如香蕉、燕麦这些含益生元的),可以先问医生能不能吃。
3. 赶紧去做检查
最好去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可能会让你做这些检查:
-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看看有没有病菌感染或肠道出血;
- 寄生虫卵检测:得送好几天的粪便样本,才能查得准;
- 肠道菌群分析:用基因测序看看“好细菌”“坏细菌”的比例对不对;
- 血清学检查:抽血查有没有对某种食物过敏;
- 必要时做肠镜:直接看看肠黏膜有没有烂掉、溃疡或者长东西。
关于用药要注意什么?
要是怀疑有寄生虫,千万别自己买驱虫药吃!2023版《寄生虫病诊疗规范》明确说,驱虫治疗前必须确诊是什么寄生虫——比如蛲虫可能要吃口服药加涂药膏,绦虫得用特定治疗方法,但这些都得听医生的。乱吃药不仅治不好,还可能伤肝或引起其他副作用。
平时怎么预防?
其实很多情况都是“病从口入”,做好这几点能减少风险:
- 洗手要认真:饭前便后用肥皂搓20秒,用流动水冲干净,别随便冲两下就算了;
- 吃的要干净:蔬菜水果要泡10分钟再洗,能削皮的尽量削皮;肉要煮到全熟,别吃生肉或半生不熟的;
- 环境要卫生:毛巾、床单定期换(比如每周换一次),宠物每三个月驱一次虫,别让宠物舔你的手或脸;
- 外面吃饭要选对:尽量选卫生评级高的餐馆(比如有“笑脸”标志的),别吃路边没执照的小摊。
最后要提醒的是,多数有黏液便的人,只要规范检查,2周内就能找到原因。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者有发烧、体重下降、拉血这些全身症状,赶紧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看看——别拖着,也别自己乱用药,早查清楚早治疗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