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便变成异常的黄绿色水样,还一直有左下腹闷闷的痛,要警惕肠道被致病菌感染了。这种急性肠胃不适通常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本质是肠道防御机制被破坏,引发了炎症反应。
致病菌怎么传播,又怎么让人生病?
常见致病菌通过“粪-口途径”进入人体——比如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手摸了带菌的东西再拿食物吃。像海洋弧菌可能污染生海鲜,沙门氏菌容易在没存好的熟食里滋生,大肠杆菌可能藏在没彻底加热的食物中。这些细菌在肠道里繁殖时会释放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渗液增多,所以会拉水样便。
最近监测发现,禽类携带的弯曲菌检出率在上升,这种细菌只要100个就能让人感染。还要注意,现在耐药细菌越来越多,治疗难度更大,因此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别自己乱买抗生素吃。
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
有以下表现时,得赶紧重视:
- 大便变化:拉水样便,或带黏液、血丝;
- 腹痛加重:肚子痛越来越厉害,尤其是左下腹固定一个位置痛;
- 全身不适:持续发烧、打寒战、没力气;
- 脱水迹象:皮肤捏起来不马上弹回、尿变少;
- 检查异常:抽血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这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信号)。
要提醒的是,结肠被感染时左下腹按压会痛,而病毒性胃肠炎的痛是游走性的。但到底是不是细菌感染,得靠检查确认,别自己瞎判断。
得了这种病,医生会怎么治?
精准诊断:需要做这些检查
消化科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明确病因:
- 大便常规:看有没有白细胞、红细胞或隐血(提示肠道炎症或出血);
- 血常规:查炎症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是否升高,判断身体是否在对抗感染;
- 特殊检查:比如乳铁蛋白检测,能早期提示肠道有炎症;
- 细菌培养:找出具体致病菌,以及对什么药敏感(帮助医生选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别自己乱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考虑年龄、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必要时会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特别提醒:老人、孩子、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处方药不能自行购买服用。
支持治疗:帮身体更快恢复
- 补充液体:有脱水迹象时,要喝含电解质的溶液(如口服补液盐),严重时可能需要输液,维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 调整饮食:发病初期避免高纤维、难消化的食物(如芹菜、韭菜、油炸食品),吃容易消化的流质(如米汤、藕粉),症状好转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 环境消毒:患者的毛巾、餐具、马桶等用品要单独消毒(比如用开水烫或含氯消毒液浸泡),避免传染给家人。
怎么预防?
预防的核心是阻断“粪-口途径”,记住这几点:
- 储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2小时,吃不完的及时放冰箱(4℃以下);
- 厨房卫生:生肉和熟菜分开处理(用不同砧板、刀具),砧板定期用开水烫10分钟消毒;
- 外出就餐:选卫生评级高的店(比如有“笑脸”标志的),避免吃路边未加盖的凉菜;
- 个人卫生:摸过动物(如鸡、鸭、宠物)或处理生肉后,用肥皂搓手20秒以上,彻底洗净。
研究发现,适当吃点益生菌可能帮助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但要和抗生素隔开2-3小时吃(避免益生菌被抗生素杀死)。如果症状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严重脱水(如尿少到几乎没有、嘴唇干裂、头晕站不稳),一定要立即去医院。
总之,肠道细菌感染的表现虽常见,但病因需通过检查明确。现在医学技术能精准识别致病菌,因此别凭经验自行用药,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做好饮食卫生、勤洗手等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