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和支气管炎别混淆!三招快速辨别避免误诊危害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04 08:29:5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59字
通过对比肺炎与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症状特征及诊断要点,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提供实用的自我观察技巧和就医指导,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降低误诊风险。
肺炎支气管炎鉴别诊断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和支气管炎别混淆!三招快速辨别避免误诊危害

在呼吸道疾病里,肺炎和支气管炎因为症状相似,经常被人搞混。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这两种病就诊的人群中,约30%一开始会判断错误。其实明确两者的区别,对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特别重要。

发病机制差异:感染部位不同,本质就不一样

肺炎主要“攻击”肺部的功能核心区——肺实质(比如肺泡这类负责气体交换的组织)。当病原体侵入肺泡,会引发炎症,导致炎性分泌物堆积在肺泡里,直接影响肺部换气功能。而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的黏膜及周围组织发炎,会让气道分泌物增多、管腔变窄,影响的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这种感染部位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症状的核心特点。

症状对比:关键特征帮你快速区分

肺炎通常起病急,典型表现是发高烧(体温≥39℃)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4次)嘴唇发紫(缺氧的信号),咳的痰可能像铁锈色(提示肺组织发炎变实)。而支气管炎最突出的是持续性咳嗽:一开始是干咳,后来会有黏黏的痰,体温大多不超过38.5℃;如果痰里有鲜红色血丝,大多是气道黏膜被咳嗽震破出血导致的。

全身反应与检查:肺炎更易“连累全身”

肺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比如神志模糊、尿变少;去医院查血常规,会发现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超过15×10⁹/L),C反应蛋白也会异常。而支气管炎患者的血常规大多正常,炎症主要局限在气道,不会“扩散”到全身。

影像学特征:CT片上的“不一样影子”

胸部CT是区分两者的关键。肺炎在CT上会显示肺部实质有片状阴影,边界模糊;支气管炎则是支气管壁变厚,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叫“轨道征”)。2022年《呼吸病学杂志》的研究证实,结合高分辨率CT和临床症状,鉴别准确率能达到92.7%。

危害性:肺炎急性风险高,支气管炎易留“病根”

肺炎的急性并发症风险更高:老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约5%-10%,常见并发症有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呼吸衰竭)。支气管炎虽然急性期症状轻,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损伤——一旦变成慢阻肺,肺功能再也恢复不了正常。

治疗原则:肺炎要“针对性抗感染”,支气管炎以“缓解症状”为主

肺炎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对应治疗:比如细菌性肺炎要用抗生素(但必须医生判断后开);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比如用止咳化痰的药,或做气道护理(比如拍背帮排痰)。特别提醒:任何抗菌药都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否则容易让细菌耐药,以后再治病就难了。

预防措施:做好5点,降低得病风险

  1. 打疫苗:60岁以上人群建议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每年打流感疫苗(流感容易诱发肺炎);
  2. 调环境:室内湿度保持40%-60%(太干或太湿都容易刺激呼吸道),经常开窗通风,少接触油烟、装修味等刺激性气体;
  3. 改习惯:戒烟(包括二手烟)、少喝酒,别去污染严重的地方;
  4. 练呼吸: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用肚子发力呼吸),能增强肺部功能;
  5. 管慢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的人,要定期查肺功能,一旦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赶紧去医院。

不管是肺炎还是支气管炎,早辨清、早治疗才能减少麻烦。平时做好预防,比如打疫苗、避污染、练呼吸,能降低得病的可能;要是出现高烧、呼吸急促、老咳不停的情况,别自己猜,赶紧去医院查清楚——只有选对治疗方式,才能更快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