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环境暴露到遗传易感性,再到肿瘤自身的“逃逸”机制,这些都可能参与其中。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肺癌的早期发现、精准治疗和预防策略也在不断更新。
一、肺癌是怎么来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肺癌的发生与环境、吸烟、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吸入PM2.5这类超细颗粒物,会让肺部负责“清理垃圾”的巨噬细胞能力下降,而颗粒物携带的多环芳烃还会直接损伤DNA;烟草烟雾中的甲醛、亚硝胺更会干扰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抑制抑癌基因发挥作用,增加癌变风险。
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15q25.1染色体区域有基因变异的人,尼古丁代谢速度比常人快,更容易对烟草上瘾,进而养成“深吸入”的习惯,形成“易成瘾-更爱吸”的恶性循环;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两位以上癌症患者,体内负责修复DNA的同源重组修复基因出问题的概率会显著升高,这类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
二、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肺癌
很多人担心“咳嗽是不是肺癌”,其实持续的新发咳嗽中,只有约12%和肺癌相关,但出现以下“警示信号”要特别注意:
- 咳血:约半数中央型肺癌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的症状;
- 声音嘶哑:如果持续超过3周的声音嘶哑,可能是肺癌压迫喉返神经导致的;
- 肩背疼痛:肺尖部位的肿瘤会刺激臂丛神经,引起肩背部放射性疼痛。
另外,肺部肿瘤还有“躲避免疫系统”的本事——早期肿瘤会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颗粒,抑制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所以80%的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就已经发生了微转移。
三、早期发现:这些检查能帮到你
早发现是对抗肺癌的关键。2023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显示,23%的早期肺癌是通过肿瘤标志物异常被检出的,比如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升高可能比影像学(CT)发现异常早6-8个月,高危人群可以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组合。
还有“液体活检”技术,不用开刀取组织,通过血液就能同时检测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和外泌体RNA,实时监控肿瘤的变化,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肺癌治疗的新进展
现在肺癌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时代”:
- 靶向治疗:针对EGFR T790M突变的第三代靶向药物联合抗血管治疗,能让患者病情不进展的时间延长到18.9个月;
- 免疫治疗:如果肿瘤组织中PD-L1高表达,用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5年生存率能达到23.4%;
- 寡转移治疗:如果转移灶不超过3个,用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局部消融术,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
- 肠道菌群辅助治疗:调整肠道菌群能改变肿瘤微环境的代谢特征,让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提升37%。
五、预防肺癌:从这三点入手
预防肺癌可以从“三维防控”做起:
- 环境干预:用复合滤网的空气净化装置,能有效降低室内致癌物(比如甲醛、苯)的浓度;
- 饮食调节: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白菜),里面的植物化学物质能激活细胞的保护通路,减少DNA损伤;
- 呼吸训练:每天规律做深呼吸锻炼,能提升肺泡的清除能力,帮助排出肺部的有害物质。
对于高危人群(比如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装修污染的人),还要做好健康管理:每年做低剂量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每半年评估肺功能,每季度监测环境暴露风险。
肺癌的防治需要结合个人的风险情况,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建立长期随访体系。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肺癌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正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只要早重视、早行动,就能大大提高战胜肺癌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