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出现下颌部位疼痛,还连带耳朵不舒服,往往是局部淋巴系统正在和病原体“打仗”呢。我们下巴下方的颌下三角区有一群“免疫小卫士”——颌下淋巴结,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过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一旦细菌突破身体的防御屏障,就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出现疼痛、不适这些症状。
细菌入侵的主要途径
- 皮肤黏膜破了小口:脸上的小伤口、鼻子发炎、口腔溃疡,都可能让致病菌钻空子。像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会沿着淋巴管“跑”到下颌的淋巴结里。
- 旁边器官发炎连累:比如中耳炎、牙龈或牙周感染、扁桃体炎,炎症要么直接扩散过去,要么顺着淋巴液流到下颌淋巴结。
- 老炎症“激活”病灶:如果以前有鼻窦炎,或者总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局部免疫屏障本来就弱,更容易再引发淋巴结炎症。
疼痛为啥会连到耳朵?
炎症引发的疼不是随便“跑”的,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 淋巴结肿了压神经:淋巴结肿起来会扯到外面的包膜,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所以疼的位置很明确。
- 神经“串线”了:耳朵的耳大神经和下颌区域的神经有“连接通道”,所以疼痛会“扩散”到耳朵,让人觉得耳朵也不舒服。
- 血管扩张跳着疼:炎症产生的物质会激活三叉神经的血管系统,让血管扩张,所以有时候会觉得疼得“一跳一跳”的。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拖,赶紧找医生:
- 下巴摸到肿块:摸到下颌的淋巴结超过1厘米大,按上去疼,或者皮肤发烫。
- 全身都不舒服:还有持续低烧(体温在37.3℃到38.5℃之间)、没力气这些全身症状。
- 症状越来越重:耳朵疼超过3天,用了普通止疼办法不管用,或者连张嘴都困难。
日常怎么防?
- 好好护口腔:每天用牙线清牙缝,定期换牙刷,选震动频率合适的刷牙工具。
- 提高免疫力:规律做有氧运动,睡够觉,学会调节压力,少熬夜。
- 避开坏环境:空气不好的时候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去医院前要准备啥?
- 记好症状细节:比如疼是哪天开始的,疼得有多厉害(可以用0到10分打分,0分不疼、10分最疼),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 拍点变化的照片:记录下巴肿起来的过程,医生看了能更清楚病情发展。
- 列好用药清单:把最近吃的药都写下来——不管是药店买的非处方药,还是保健品、补充剂,都要告诉医生。
要特别提醒的是,别自己随便吃抗生素!有时候自己吃了药,症状暂时缓解,但病灶还在,反而耽误病情。现在医生一般会结合影像学检查,比如高频超声,能清楚看到淋巴结的变化——比如外层皮质变宽、血流变多这些特征,帮助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