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骨髓炎”和“骨肉瘤”,很多人都会觉得“听起来就严重”,但其实这俩病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细菌入侵引发的慢性感染,一个是细胞失控增殖的恶性肿瘤,从发病原因到治疗方向都完全不同。
为啥会得这俩病?一个是细菌“入侵”,一个是细胞“乱长”
慢性骨髓炎说到底是细菌搞的“破坏”。比如皮肤破了(像开放性骨折、手术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致病菌就可能钻进骨髓里,释放毒素一点点腐蚀骨头。大概70%的患者都是因为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的,属于典型的感染性疾病。
而骨肉瘤是肿瘤,跟基因突变和骨代谢紊乱有关。如果细胞里的DNA复制错了,或者本来管着细胞不“乱长”的抑癌基因“罢工”了,就会让细胞疯狂增殖,慢慢变成肿瘤。它和细菌没啥关系,主要是自身细胞“失控”了。
身体发出的信号不一样!教你区分疼的“猫腻”
慢性骨髓炎的疼有“三部曲”:一开始是一直隐隐作痛,接着患处红、肿、热、痛,到后期可能破口流脓、老不好(也就是“窦道”)。大概40%的患者会有“消停一阵子又发作”的情况,很容易被当成关节炎漏诊。
骨肉瘤的疼更“特别”:典型的是晚上疼得厉害,还能摸到肿块越长越快。除此之外,还会有全身症状,比如莫名瘦了、老发低烧、脸色苍白(贫血),这些“全身信号”是区分的关键。
医生怎么查?这些“手段”帮你揪出真相
医生一般会用三种方法确诊:拍CT或核磁(看骨头有没有被破坏)、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看炎症严不严重)、取组织活检(这是最准的“金标准”)。对于年轻人,还会查碱性磷酸酶,帮着发现骨代谢的异常。
要注意,有些低级别的骨肉瘤可能看起来像“良性”,所以30岁以下如果骨头疼,最好把检查做全,排除恶性的可能。
治起来差别大!一个清细菌,一个打肿瘤
慢性骨髓炎得“双管齐下”:长期用抗生素杀细菌,加上手术把感染的骨头清干净。如果再用生物膜技术帮忙修复骨头,治愈率能到85%左右。核心就是“清掉细菌,补好骨头”。
骨肉瘤得“多学科联手”:先手术切肿瘤,再用化疗、放疗辅助,现在还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帮忙,五年生存率能超过60%。具体方案得根据患者情况量身定。
平时怎么护?不让骨头“遭俩罪”
预防骨髓炎要注意:外伤得及时处理,别让细菌钻进去;糖尿病患者得好好护脚,避免脚上伤口感染。预防骨肉瘤要:别接触太多辐射,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定期查骨密度。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骨头疼超过2周,或者晚上疼得睡不着,赶紧去医院!早发现早治,不管是感染还是肿瘤,预后都会好很多。
总得来说,骨髓炎是“细菌惹的祸”,骨肉瘤是“细胞乱了套”,虽然都跟骨头有关,但本质完全不同。平时多注意护着骨头,有异常赶紧查,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