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α地贫)的症状差异很大,主要和体内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数量有关。我们正常红细胞里有四种血红蛋白(HbA、HbA2、HbF、Hb Bart's),如果α珠蛋白基因缺失,α链就会变少,剩下的β链和γ链会凑成HbH(β4)和Hb Bart's(γ4)——这两种异常血红蛋白会破坏红细胞,导致身体缺氧,进而引发各种症状。
基因缺失越多,症状越重
根据缺失的α基因数量,α地贫主要分四种类型:
- 静止型(缺1个α基因):携带者几乎没症状,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血常规要么正常,要么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稍微低一点,平时根本觉察不到。
- 标准型(缺2个α基因):可能会有轻度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在90-110g/L之间),比如容易累、脸色苍白,但大多能正常生活。东南亚型缺失(--SEA)的患者比非洲型(-α3.7)更容易出现症状。
- 中间型(缺3个α基因):又叫HbH病,宝宝出生3-6个月后会出现中度贫血(血红蛋白70-90g/L),还会有肝脾肿大、轻微黄疸,骨髓会努力造血来代偿。大概1/3的患者会因为感染、接触氧化剂(比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诱发急性溶血,需要及时处理。
- 重型(缺4个α基因):也就是Hb 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会严重贫血、全身肿、心力衰竭,大多胎死宫内,就算出生也会在几小时内死亡。如果有幸存活,必须立刻做宫内输血。
不同类型,管理方式不一样
α地贫的治疗不是“一刀切”,得根据分型来:
- 轻型(静止型/标准型):每年查一次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就行,不用特殊治疗。怀孕的时候要注意,叶酸需求增加可能会让贫血加重,得及时补充叶酸。
- 中间型(HbH病):要明确什么时候需要输血——比如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者出现生长慢、肝脾过度造血的并发症时,就要考虑输血。如果铁蛋白一直超过1000μg/L,得开始去铁治疗,通常会联合两种去铁药(一种腹腔泵入,一种口服),从不同途径排铁。
- 重型:需要频繁输血,保持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每2-4周输一次红细胞悬液。还要定期监测铁过载:用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看肝脏铁沉积,用心脏MRI看心脏铁沉积,同时查内分泌功能有没有异常。
这些新技术,让治疗更精准
最近几年,α地贫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突破:
- 基因治疗: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造血干细胞的疗法已经用到临床了(比如针对β地贫的疗法),通过调整BCL11A基因来增加γ珠蛋白的表达——在β地贫的Ⅲ期试验里,85%的患者不用再输血了,α地贫的试验还在Ⅱ期,未来值得期待。
- 新型去铁药:2024年出了一种“双通道排铁剂”,能让铁从肾脏和胆道一起排,24小时尿铁排泄量比以前多40%,而且肝酶异常的概率降到了12%,副作用更小。
- 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比如父母给孩子捐干细胞)加上脐带血扩增技术,成功率提到了68%,移植相关死亡率降到9%。重型患者最好在5岁前找HLA全相合的供者,10岁内移植对神经认知的影响更小。
想生孩子?先做遗传防控
α地贫是遗传病,预防要从婚育开始:
- 一级预防(婚前):婚前要查α地贫基因分型,如果是东南亚型缺失的携带者,一定要查配偶的基因型。如果夫妻都是中间型携带者(比如--SEA/-α3.7),胎儿得重型的概率是25%,得提前商量要不要生孩子。
- 二级预防(孕期):怀孕12-16周做绒毛膜或羊水穿刺,查胎儿的基因,再结合HPLC技术查羊水细胞里的Hb Bart's含量——如果超过5%,提示胎儿是重型,需要考虑终止妊娠。
- 三级预防(孕前):可以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筛选正常或者只缺1-2个基因的胚胎植入,这样生出来的孩子不会得重型α地贫。
这些指标,帮你精准管理病情
现在有很多新型生物标志物,能更早发现问题:
- 血清铁调素(Hepcidin):比铁蛋白更早就反映铁过载,超过150ng/ml就要开始去铁治疗,不用等铁蛋白太高。
- ESA反应指数:能看骨髓以外的造血活性(比如肝脾造血),如果需要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变多,可能说明病情在进展。
- 非转铁蛋白结合铁(NTBI):专门看心脏铁沉积的风险,超过3μmol/L要加强心脏保护,比如吃保护心脏的药。
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α地贫的诊疗已经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患者要建个体化的随访档案,里面包括基因型、输血史、铁过载情况、并发症等核心信息,每3-6个月找血液科、儿科、妇产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评估。对于想生孩子的人来说,遗传咨询要覆盖从恋爱到怀孕的全程,通过科学干预,能大大减少重型患儿的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