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急救五要五不要:正确步骤保患者安全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8-30 14:42:11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33字
癫痫发作典型表现、脑肿瘤继发癫痫的治疗逻辑及视频脑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提供实用急救指南与最新医学认知,帮助公众科学应对癫痫相关健康问题。
癫痫脑肿瘤脑电图监测
癫痫急救五要五不要:正确步骤保患者安全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反复发作。很多人对它存在误解,其实只要了解其发作规律、治疗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项,就能更好地应对。

癫痫发作通常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作初期可能先出现感知异常,比如眼前闪过亮光、闻到奇怪味道,或皮肤有麻木、刺痛感;随后进入运动症状高峰期,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四肢先强直后阵挛抽搐,牙关紧闭并口吐白沫;发作后期意识逐渐恢复,但常伴随头痛、乏力等不适。全程多在1-3分钟内结束,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连续发作,需警惕危险的“癫痫持续状态”。

脑肿瘤引发癫痫的治疗策略

如果癫痫是由脑肿瘤引起的,需综合评估肿瘤位置与癫痫病灶范围——通过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脑电图共同定位是关键。若肿瘤位于大脑功能区(如负责运动、语言的区域),通常采取阶梯式方案:先优先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同时评估手术可行性。研究显示,特定类型脑肿瘤患者接受靶向治疗联合抗癫痫药物后,约60%可实现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视频脑电图监测的三大核心价值

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癫痫诊疗中起到三个核心作用:一是鉴别发作类型,能准确区分癫痫性发作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由心理因素引发);二是精准定位病灶,同步记录患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脑电波形,清晰识别异常放电区域;三是评估治疗效果,通过48小时连续监测,动态观察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的效果。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现代视频脑电图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

癫痫急救的"五要五不要"原则

癫痫发作时,正确的急救能避免二次伤害,要记住“五要五不要”:
五要:1. 确保环境安全,迅速移除患者周围的硬物、锐器,防止碰撞受伤;2. 松解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保持气道通畅;3. 记录发作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如是否抽搐、意识是否清晰);4. 发作结束后,轻声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5. 定期带患者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五不要:1. 禁止强行撬开患者牙关,避免损伤牙齿或口腔黏膜;2. 不要用力按压患者肢体,以防骨折或肌肉拉伤;3. 切勿向患者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如毛巾、筷子),可能导致呛咳或窒息;4. 不建议掐压人中,不仅无法终止发作,还可能造成皮肤损伤;5. 发作未完全结束时,不要给患者口服药物,易引发误吸。
若出现连续发作(一次接一次停不下来)或单次发作超过5分钟,需立即送医救治。

现代癫痫管理的三大革新

近年来,癫痫管理有了三个重要进步:1. 精准诊断技术——高密度脑电图联合影像重建技术,能将癫痫病灶定位到毫米级,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2. 新型抗癫痫药物——第三代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比传统药物降低约40%,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更低;3. 神经调控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等疗法,为那些吃了多种药物仍控制不好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日常管理要点

癫痫患者的日常管理是控制发作的关键: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或长时间兴奋;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避免饮酒;尽量避免从事危险活动,如开车、游泳、爬高或操作重型机械;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或换药;若发作前有前兆(如头晕、心慌、肢体麻木),要立即找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家属要多了解癫痫相关知识,平时多陪伴、支持患者,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因焦虑、抑郁加重病情。

总的来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做到早诊断、规范治疗,再加上科学的日常管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发作,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和家属要保持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才能更好地管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