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与脑膜瘤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疾病。脑动脉瘤是血管壁局部薄弱鼓起来的“小泡”,常长在脑底动脉环的分支处;脑膜瘤则是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的良性肿瘤。在成年人中,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检出率约为2%,多数直径小于5mm,不需要特殊干预;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30%-37%,更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
诊断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金标准”,但也有不足——直径小于3mm的动脉瘤漏诊率可达18.2%,尤其是后循环区域的血管因走形重叠,更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疑似病例建议用多模态影像评估:CT血管造影(CTA)能看清骨头与血管的位置关系,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显示血流情况,必要时需做动态DSA复查。
老年脑膜瘤有几个特殊表现需要注意:①70%的患者会有慢性头痛,多是持续性钝痛,早上起床时更严重;②认知功能障碍比身体局部的定位症状出现得早,主要表现为执行能力下降(比如做事情没条理);③25%的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要和脑血管意外区分开;④视觉异常的发生率比年轻患者高2倍,常因视神经被压迫导致视野缺损。另外,约30%的老年患者会像“假性卒中”那样起病,容易混淆。
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和形态、大小密切相关:直径小于5mm的,每年破裂风险不到0.5%;5-10mm的升到1.2%;超过10mm的,每年破裂风险高达4.8%。破裂后急性期死亡率约35%,幸存者中60%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疼痛评分常达8-10分),还会伴随脖子发僵、怕光、怕声音等表现。
现代诊疗有三级防控体系:①一级预防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3D-TOF MRA筛查;②二级预防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等特征做风险分级,建立动态随访计划;③三级干预采用血管内介入(比如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和显微手术(夹闭术)相结合的方法,2023年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把术后并发症率降到8.7%。
公众对这两种疾病有三个常见误区:①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动脉瘤画等号,其实80%的突发头痛都是良性原因引起的;②以为常规CT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其实小于3mm的病变只有做专项血管成像才能发现;③过度担心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最新研究显示,80岁以上做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年轻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如果出现持续性头痛、视觉异常或身体局部神经症状,建议找神经影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做多学科联合评估。通过建立标准化筛查流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能让动脉瘤相关的卒中发生率降低70%,脑膜瘤的全切除率提升到85%以上。定期做神经影像学监测、管控危险因素,是预防急性事件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