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三个月内如果出现手指关节总酸胀、刺痛,尤其是拇指根到手腕那一片放射性疼,还伴随晨僵或者抓东西没力气,可能是腱鞘炎发出的信号。这种问题在哺乳期女性里挺常见,发病率能到23%,主要和频繁抱孩子、干家务有关。
疼痛背后的三个“导火索”
总用手累出来的“妈妈手”
照顾新生儿需要反复抓握、托举,一天抱孩子可能要6-8小时。长时间让肌腱“超负荷工作”,会让手掌第一、二块骨头之间的肌腱鞘发炎(无菌性的)。研究发现,产后6周内就承担主要育儿任务的妈妈,得腱鞘炎的风险会高4.2倍。
激素变化埋下的“隐患”
怀孕时体内松弛素变多,肌腱弹性比平时大30%,但生完孩子后激素突然下降,肌腱的韧性恢复得慢。这种变化会让肌腱和腱鞘之间的摩擦变多(系数增加1.5倍),慢慢形成微小损伤,越磨越疼。
冷刺激让代谢“变慢”
坐月子的时候,手的温度比普通人低2-3℃,碰冷水会让局部血流速度慢40%。代谢废物堆在那里,不仅刺激神经疼,还会让肌腱修复变慢。有实验显示,注意手部保暖的人,肌腱愈合速度比不保暖的快27%。
科学防护的三个“关键招”
先管好用手的“动作”
- 记好“20-20-20”原则:每用手20分钟,就停下来做20秒悬空握拳的动作(不用握太紧,自然攥一下再松开)。
- 换个抱孩子的姿势:用哺乳枕分担手臂压力,试试“橄榄球式抱姿”(把孩子夹在胳膊下,减少拇指用力)。
- 家务改改“方式”:用带滚轮的推车代替提篮,选电动吸奶器省点手劲。
再守住“温度”这道线
- 选对保暖手套:内层加绒、外层防风的,冬天出门一定要戴。
- 热敷要“讲规矩”:每天2次,每次15分钟,温度控制在40-42℃(别太烫)。
- 避免冷水“突然刺激”:厨房、浴室装个恒温混水阀,洗手洗碗不用怕冷到。
早发现“信号”别拖延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找医生:
- 疼痛超过2周还没缓解;
- 关节响得厉害,或者握力掉了一半;
- 晚上疼得睡不着;
- 红肿热越来越严重。
康复训练分“阶段”来
疼的时候先“保护”
疼痛发作期可以做“腕关节悬吊摆动”:把手腕轻轻吊起来(比如用毛巾挂在高处),慢慢前后摆,每天3组,每组10次,靠重力帮肌腱滑动;再轻轻掰掰掌指关节,保持关节能活动。
不怎么疼了就“练力量”
疼痛缓解后,可以用500ml矿泉水瓶练腕关节屈伸(握住瓶子上下动),每周3次,慢慢加量;再用橡皮筋套在手指上,练习把手指往外展开,恢复手的协调性。
长期要做“预防操”
把这几个动作变成日常习惯:
- 拇指绕圈(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
- 手指爬墙(贴着墙慢慢往上挪10厘米);
- 捏橡皮球(捏5秒再松开);
- 手指交叉反着拉(保持15秒/次)。
这些误区别信
误区1:“月子里不能动手指”
真相:适度动手指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别连续抓东西超过5分钟。
误区2:“热敷越久越好”
真相:一次别超过15分钟,太烫会加重局部肿。
误区3:“贴膏药能根治”
真相:膏药只能缓解疼,关键得改平时的用手习惯。
误区4:“必须停哺乳”
真相:调整抱孩子的姿势、用点辅助工具,大多能继续喂奶。
产后腱鞘炎其实是“用手习惯”导致的问题,新手妈妈不用太焦虑。先从调整抱孩子的姿势、做好手部保暖开始,平时注意别让手累着,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大多能慢慢缓解。关键是要早重视、早调整,别等疼得厉害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