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被撞后一直疼,可能是软组织损伤发出的警示。我们常说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这些非骨头的组织,受伤后通常会有活动时刺痛或钝痛、局部肿胀、关节动不了的情况。还有个要注意的点——大概三分之一的手腕撞击伤会连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这种损伤一般是小指侧疼,得靠专业检查才能确诊。
诊断软组织损伤的科学手段
医生在急诊时会用“阶梯式”方法诊断:先做握腕试验、关节活动度测试这些物理检查初步判断;然后拍X光排除骨折;如果有必要,再做超声或MRI。超声和MRI对肌腱、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高,尤其是动态超声能实时观察关节稳定性,给医生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最后根据损伤程度分三级:轻度拉伤(Ⅰ级)、部分撕裂(Ⅱ级)、完全断裂(Ⅲ级)。
急性期处理的黄金48小时
受伤头两天是控制炎症的关键期,得遵循RICE原则:制动(用护腕支具固定)、冷敷(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加压(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抬高(把伤手抬到心脏以上)。现在最新的康复理念强调“可控活动”的重要性——只要不疼,能做点手指屈伸运动,防止关节僵硬,但绝对不能做负重活动。
康复期的渐进训练方案
康复得按阶段来,时间从2周到3个月不等,具体看损伤轻重:
- 亚急性期(48小时后):可以热敷,配合轻按摩(避开肿胀的地方);每天做3组腕关节主动活动,每组10次背伸、掌屈、尺偏、桡偏动作。
- 恢复期(1-2周后):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练腕部肌力;闭眼握小球,练本体感觉。
- 重返活动期(症状消失后):慢慢恢复日常活动;运动前做好动态拉伸。
有研究说,加入神经滑动训练能提升恢复效率,但得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训练时一定要遵循“疼痛阈值原则”——任何引发剧烈疼痛的活动,都得立刻停止。
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医院:
- 疼痛持续加重,或者休息后也不缓解;
- 手腕变畸形,或者有异常活动;
- 一直麻木、刺痛;
- 伤后3周症状没明显改善。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的人,软组织修复能力弱,更要早去评估。
预防再损伤的日常技巧
想避免再受伤,日常可以这么做:
- 运动防护:打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时戴专业护腕;
- 姿势调整:用电脑时保持腕部中立位,别悬空打字;
- 力量训练:每周2次手腕稳定性练习(比如握力器训练);
- 环境优化:家里拿走易绊倒的物品,浴室加装防滑垫。
现在康复理念强调受伤后早期适当活动,但得守住“不超过疼痛阈值”的原则。只要科学管理,大多数人4-6周能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具体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程度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