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因为总用手机、电脑或重复劳作,经常会遇到手腕疼、足跟痛或关节旁长小包的情况——这些其实都是和肌腱、筋膜慢性劳损相关的常见问题,比如腱鞘炎、足跟痛、腱鞘囊肿,虽然不算大病,但疼起来会影响日常,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它们的表现、治疗和预防。
一、手腕总隐隐作痛?可能是腱鞘炎
很多人刷手机、打字久了,或常拧毛巾、抱孩子,会觉得手腕一直发闷疼,握拳、转手腕时疼得更厉害——这大概率是腱鞘炎。它是肌腱和包裹它的腱鞘反复摩擦,引发的无菌性炎症。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妈妈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多因经常抱孩子、提重物;另一种是“扳机指”(屈指肌腱腱鞘炎),比如总用手指点屏幕、握笔,手指弯下去再伸直会像扣扳机一样卡一下,还伴随疼痛。
二、晨起足跟像被扎?警惕足底筋膜劳损
不少足跟痛的人说,早上起床第一步,脚跟像被尖东西扎了一下,走几步又稍好点——这大多和足底筋膜的慢性磨损有关。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到前脚掌的韧带给,长时间休息(比如睡一晚)后弹性变弱,早上一踩地会被不正常拉扯,所以疼。体重超标的人因足底压力大,爱跑步、跳操的运动爱好者因反复冲击脚跟,都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关节旁长软包?可能是腱鞘囊肿
有时候手腕背面、脚腕旁边会冒个圆滚滚的小包,摸起来软软的,这就是腱鞘囊肿,里面装着透明胶冻样液体。它和关节囊或腱鞘的滑膜组织增生、液体堆积有关,大概60%长在手腕背面。有些囊肿会压迫神经,让人觉得局部酸胀或手指发麻。
四、这些问题怎么治?按“步骤”来
治疗要遵循“从保守到有创”的原则:
- 急性期(刚疼得厉害时):减少活动,用支具固定手腕/脚跟;局部冰敷(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还可以外用抗炎药膏缓解不适。
- 亚急性期(疼得没那么烈了):配合超声波、低能量激光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退。
- 保守无效时:如果3个月都没好转,再考虑小针刀松解或手术切开腱鞘。
关键提醒:任何治疗都要先找骨科医生评估,别自己乱试。
五、预防复发,日常要注意这几点
想避免问题反复,日常细节要做好:
- 工作时手腕保持中立位(别抬太高或掰太狠),每45分钟活动一下——比如转转手腕、握握拳;
- 搬重物、抱孩子用双手轮流,别只用一只手;
- 运动前先做10分钟动态拉伸(比如手腕绕圈、脚腕画圈),让肌肉和筋膜“热起来”;
- 如果疼了超过2周没好,赶紧做肌骨超声明确原因,别硬扛。
六、康复期别踩这些“坑”
很多人康复时容易犯错,一定要避开:
- 急性炎症48小时内别热敷!会加重肿胀渗出,疼得更厉害;
- 别自己挤腱鞘囊肿!万一挤破,细菌可能进去引发感染;
- 手术后别急着动!要等炎症消了(大概术后3天),再慢慢做被动活动(比如别人帮着掰手腕);
-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先从低强度静力收缩(比如用力握拳不松开)开始,再过渡到抗阻训练(比如握弹力球),别一开始就用劲。
总的来说,腱鞘炎、足跟痛、腱鞘囊肿这些问题,大多是“用出来”的劳损——平时注意姿势、避免过度用关节,就能减少发作;疼起来别硬扛,及时找医生,康复时避开误区,慢慢就能恢复正常生活。记住:早注意、早调整,比疼了再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