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

基孔肯雅热来袭,到底该怎么防?实操指南来了!

作者:张熙
2025-08-15 15:05:23阅读时长3分钟1008字
感染科基孔肯雅热伊蚊叮咬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高危人群科学防蚊健康监测疫区返回并发症管理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水培植物空调冷凝水

近期,广州、佛山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漯河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监测通知,要求从疫区返回人员在12天内密切监测健康状况。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其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有长期关节疼痛的独特危害。

基孔肯雅热咋传播?症状咋识别?

  • 传播途径揭秘: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感染者被蚊虫叮咬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经过2 - 3天,当这只蚊虫再叮咬健康人时,健康人就可能被感染。除了这种主要途径,还有输血、母婴传播等次要途径。清晨和傍晚是蚊虫活动高峰期,居家环境中的积水隐患也很多,比如水培植物、空调冷凝水等。水培植物容易成为蚊子孳生地,滋生蚊虫。
  • 症状分级与误诊风险: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潜伏期为1 - 12天,多数是3 - 7天。急性期会突发高热,还伴有剧烈关节痛和皮疹。慢性期有30% - 40%的患者会持续数月关节疼痛。它和登革热、寨卡病毒症状相似,但“剧烈关节痛”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鉴别点。如果有疫区旅居史后出现相关症状,就医时一定要主动说明,避免误诊。

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并发症咋管理?

  • 易感群体大揭秘:新生儿、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基孔肯雅热病毒可能会影响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系统,这些高危人群感染后,由于身体机能较弱或本身有基础疾病,重症化风险更高。
  • 并发症预防策略:对于关节疼痛长期化问题,急性期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慢性期要结合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咋科学防蚊和健康监测?实操指南来啦!

  • 环境防控技术:防蚊要从环境入手。水培植物每3 - 5天要彻底换水,并冲洗容器内壁。空调冷凝水需每日排净。废弃轮胎可以打孔,下水井要进行防蚊封堵。
  • 健康监测操作规范:从疫区返回的人员在12天监测期内,建议早晚各测一次体温。如果体温≥38.5℃或关节痛影响行动,这就是症状异常了,要立即就医,并且主动告知旅居史,避免延误诊断。

社区咋联防?个人责任咋强化?

  • 社区防控网络构建:社区防控需要家庭、社区、市政三级联动。家庭要自查积水隐患,比如检查花盆、水桶等是否有积水。社区组织统一清理公共区域积水,像小区的池塘、下水道等。市政部门可以改造明沟为暗渠,减少蚊虫滋生地。
  • 个人健康素养提升:个人防蚊要从基础防护做起,外出涂抹合格驱蚊剂,穿长袖衣物。还可以进行进阶操作,比如用氯菊酯处理衣物。遇到症状要知道监测和就医流程,形成完整的自我保护认知体系。 基孔肯雅热防控很复杂,但漯河市疾控中心的预警措施很科学。大家要把监测要求变成常态化健康习惯,主动学习防蚊知识,通过个人防护和社区协作,一起构建公共卫生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