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现咽喉干、有异物感或者咳不出痰,是很多妈妈都会遇到的情况——有数据显示,大约65%的产妇在生完孩子一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这类问题。这其实和激素变化、手术刺激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预防和缓解。
为什么产后会咽喉不舒服?
孕期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让咽喉黏膜充血肿起来;生完孩子后,激素在72小时内迅速降到孕前水平,黏膜一下子适应不了,就会变得干燥——这是激素波动带来的主要影响。剖宫产的妈妈因为要做全麻插管,管子直接刺激咽喉黏膜,术后48小时内出现咽喉不适的概率比顺产妈妈高23%。
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传统月子里常把房间关得严严实实,空气湿度往往不到30%,而WHO建议舒服的湿度是40%-60%,干燥的空气会破坏咽喉黏膜上的纤毛功能(纤毛本来像“小刷子”,帮着排走异物和病菌),让保护屏障变弱;冬天生孩子的妈妈,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得咽炎的概率比夏天高1倍多。
另外,产后免疫力会暂时变弱:产后6周内,身体里负责黏膜免疫的IgA分泌只有孕前的45%,CD4+T淋巴细胞活性也下降,局部抗病毒能力变弱——这时候如果接触了呼吸道病菌,70%的妈妈会发展成急性咽炎,比如一直咳嗽或者咽东西疼。
怎么护理能缓解?
环境要“舒服”
房间湿度保持50%-60%、温度24℃-26℃,可以用超声波加湿器;在妈妈活动的地方放个干湿温度计,每小时看看数值,调整加湿量;别关太严,用空气循环设备或者偶尔通风,让CO₂浓度低于800ppm(不然会闷得慌)。
营养要“润”
每天喝够2000ml温的液体,分8次慢慢喝,保持咽喉黏膜湿润;每周喝3次百合银耳汤(每次200ml),里面的黏多糖能帮黏膜修复;吃的东西温度别超过55℃,太烫会损伤黏膜里的杯状细胞,加重干痒。
物理方法要“对”
用0.9%的生理盐水做雾化(每次15分钟),能缓解黏膜肿;用40℃的热毛巾敷脖子后面,促进血液循环;说话要省着点——单次说不超过15秒,尽量少喊或者长时间说话;夜里用智能监护设备,减少查房打扰,让妈妈多休息。
中医要“辨证”
薄荷脑喉片适合风热型妈妈(比如咽喉干痛、怕热),但脾胃虚寒的(比如老肚子胀、拉肚子)别用;代茶饮可以泡3颗胖大海加1/4个罗汉果,里面的成分能帮着排黏液;含服的药要在哺乳后立刻用,过2小时再喂奶,避免药物到乳汁里。
这些情况要立刻找医生
如果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
- 持续高烧超过38.5℃,用温水擦身子、贴退热贴都没用;
- 吃的东西只有平时的1/3,还出现脱水(比如尿少、嘴唇干得起皮);
- 呼吸比平时快,一分钟超过20次,或者用指夹式血氧仪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
- 声音哑了超过10天,或者根本说不出话;
- 咳嗽有血丝,或者咳出黄脓痰。
到医院后,医生会用间接喉镜看看咽喉黏膜的充血情况,必要时查C反应蛋白(判断有没有炎症);局部治疗首选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它的身体吸收量不到20%,对哺乳影响很小;如果需要吃全身的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别自己用含碘的或者四环素类抗生素。
哺乳期用药要“安全”
哺乳期能用的护理产品要选安全的:比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雾(属于Ⅱ类医疗器械)、金银花含片(用前要查有没有过敏)、等渗海盐水喷雾(可以连续用);含片状的药要在哺乳后立刻用,等2小时再喂奶,让药物代谢掉;所有治疗方案都要经过产科医生评估,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宝宝神经发育。
最后想说
产后咽喉不适大多是“自限性”的——7-10天内缓解的妈妈有82%。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护理观念:规律作息,慢慢做产后康复训练,增强咽喉肌肉功能;把环境调整和科学干预结合起来,能让复发的风险降到18%以下。妈妈们不用太焦虑,照顾好自己就能很快舒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