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拉肚子、恶心、呕吐。据流行病学数据,它发病快、传播广,大多数病例由病毒感染引起。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对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很关键。
科学补液,补上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拉肚子会导致身体流失水分和电解质,普通白开水没法有效补充流失的钠,推荐用口服补液盐——它的电解质配比符合人体吸收需求。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口服补液盐的话,大多患者的脱水症状能在2小时内缓解。如果出现皮肤弹性差、嘴唇干等中度脱水表现,要及时用第三代口服补液盐。
饮食调整,循序渐进才养肠胃
急性期可以吃低纤维、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米汤、烤馒头片、烤面包。研究发现,烤过的碳水类食物能帮着缩短拉肚子的时间。等症状缓解后,再慢慢加一点富含钾的水果泥(比如香蕉泥),帮着恢复肠道微环境平衡。要避开牛奶、奶酪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不然会加重肚子咕噜噜响的情况。
调节肠道菌群,帮肠道“恢复元气”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对康复很重要。建议等拉肚子症状减轻后,补充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至少两种活性菌株的复合益生菌。临床试验显示,每天吃足够的活性菌能有效缩短病程。同时可以配合用蒙脱石散(需遵循医嘱),它能在肠道表面形成保护层,吸附有害物质。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成人24小时尿量不到4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持续剧烈腹痛、拉血、意识模糊;小宝宝要特别注意前囟门凹陷、哭无泪等脱水信号。最新诊疗指南提醒,出现中度脱水时要及时打点滴补液,耽误治疗会增加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日常预防,从细节做起
预防要抓生活小习惯:处理食材要干净、食物要彻底做熟、勤洗手——研究证实,正确洗手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旅行时带便携清洁用品,处理食物前给手消毒。家里可以备点基础补液盐和益生菌(需遵循医嘱),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急性肠胃炎的护理需要结合科学补液、合理饮食、调节菌群等多方面。患者要多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识别危险信号,自我护理的同时重视医生建议。只要做好规范预防和应对,就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