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疼痛的位置、持续时间往往藏着身体出问题的线索。通过分析这些疼痛特征,能帮我们更早识别消化系统的毛病。
上腹部疼痛:多和胃的问题有关
上腹部对应胃部的位置,如果这里持续隐痛或有烧灼感,大多是胃黏膜受了损伤。像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疼起来有“周期性”——胃溃疡常在吃完饭后30~60分钟开始疼,十二指肠溃疡则是夜里或肚子空的时候疼。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是主要原因,做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黏膜的损伤情况。
右上腹痛:要警惕胆囊、胆管问题
右上腹是胆囊的“地盘”,如果这里突然一阵阵剧烈绞痛,大多和胆囊、胆管的问题有关。90%的胆结石患者都会有这种疼,还常带着恶心、呕吐,甚至肩膀后背也跟着疼。特别的是,吃了油腻食物后,疼得会更厉害。做腹部超声,对胆囊壁增厚、有没有结石的检查准确率能到95%以上。
右下腹痛:注意急性阑尾炎
右下腹痛如果是“转移性”的——一开始可能在上腹或脐周疼,后来转移到右下腹,这是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表现。大概80%的患者,右下腹麦氏点的位置会有压痛;如果病情加重,还会出现“反跳痛”(压下去松开更疼)、肚子肌肉发紧的情况,说明炎症已经波及腹膜了。如果不好判断,做CT能帮着确诊,还能让“切了阑尾却没发炎”的情况减少30%。
全腹痛:警惕肠梗阻等危急情况
如果整个肚子一阵阵绞着疼,还伴随肚子胀、呕吐、拉不出大便,要警惕机械性肠梗阻。医生用听诊器听,会听到高亢的“金属音”肠鸣声;拍立位腹平片,能看到肚子里有“阶梯状”的液平面。这个病发展很快,耽误了可能会导致肠子坏死,赶紧做急诊手术能大大降低风险。
怎么观察症状,帮医生更快诊断?
学会系统记录腹痛情况,对医生诊断特别有帮助,可以照着这几点做:
- 记清楚疼痛特征:什么时候开始疼、疼了多久,是隐痛、绞痛还是烧灼感,疼得轻还是重;
- 看看和生活的关联:比如是不是吃了油腻食物后疼,或者躺着、翻身时疼得更厉害,有没有和排便相关;
- 注意伴随症状:有没有发烧、呕吐、皮肤眼睛发黄这些“额外的不舒服”;
- 观察肚子的体征:摸肚子时哪里压着疼,肚子肌肉紧不紧,肠鸣声有没有变多(比如“咕噜”特别响)或变少。
现在的医学影像技术(比如多层螺旋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能帮着精准诊断,但要提醒大家:自己吃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让医生不好判断真实情况。有数据显示,及时就医的人,并发症发生率比拖着不去的人低65%。所以如果出现持续剧烈腹痛,或者还带着发烧、浑身没力气等全身症状,建议在6小时内完成专业评估,别耽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