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便血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要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这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规范就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消化内科:控制炎症的主力军
消化内科承担着疾病诊断与长期管理的核心任务,主要诊疗手段包括:
- 结肠镜检查:通过内镜观察直肠及乙状结肠的黏膜病变,取活检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 药物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基础治疗,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急性发作,免疫调节剂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 营养支持: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状态,必要时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研究显示,规范治疗能让多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就诊时建议详细记录排便次数、血便量变化及伴随症状,携带既往检查资料有助于医生快速评估病情。
肛肠外科:处理并发症的专业团队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联合肛肠外科评估手术:
- 重度出血导致持续性贫血;
- 直肠黏膜脱垂超过3厘米;
- 复杂性肛周病变(如马蹄形脓肿、肛瘘);
- 肠腔狭窄影响正常排便。
现代外科已广泛应用微创术式,全结肠切除联合回肠储袋手术的成功率较高,但需严格把握时机——通常在内科治疗无效且危及生命时考虑。
就诊准备三要素
- 症状记录:详细记好2周内的排便次数、血便量多少、腹痛部位及持续时间;
- 医疗资料:整理好既往肠镜报告、病理结果、用药清单及治疗记录;
- 饮食日志:记录近3个月特殊饮食摄入情况(如益生菌、膳食纤维补充剂)。
特别提示:育龄期患者需告知医生妊娠计划,部分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最新指南建议治疗期间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当前推荐多学科团队联合诊疗:消化科主导药物方案,外科评估手术必要性及风险,营养科制定膳食计划,心理科进行心理干预。这种模式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初诊患者建议选择有消化病中心的医疗机构。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虽需长期管理,但早发现、规范就医是关键。通过消化科、外科等多学科协作,大部分患者能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若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不要拖延,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