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出血分不清?三步快速鉴别白血病与败血症

识别与诊断识别与诊断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8-26 17:37:1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36字
通过系统对比白血病与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实验室特征及治疗原则,解析两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核心区别,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掌握基础医学鉴别能力,避免因术语混淆导致的诊疗延误。
白血病败血症血液疾病感染肿瘤
发热出血分不清?三步快速鉴别白血病与败血症

生活中,白血病和败血症因为有些症状相似,常被大家搞混。其实这两种病虽然都和血液有关,但本质天差地别——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败血症是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

白血病:造血系统的“坏细胞失控”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源是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出了问题——它们异常增生,不再乖乖生成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些“坏细胞”不仅挤走正常血细胞的“生存空间”,还会跑到全身器官里“搞破坏”,最终引发贫血(比如乏力、面色苍白)、出血(比如牙龈出血、瘀斑)、反复感染(比如老发烧、感冒好不了)这三个典型问题。比如约85%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异常,骨髓里没成熟的“原始细胞”比例会超过20%,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败血症:感染引发的“炎症大爆发”

败血症其实是感染导致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冲破身体的免疫防线,进入血液循环,会触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击”——这种过度反应会损伤血管内壁,甚至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出问题(比如呼吸急促、尿量减少)。医生诊断败血症,主要看血培养有没有查到病原体,再结合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这些反映炎症的指标一起判断。

五大核心差异,一眼分清

  1. 发病原因:白血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造血细胞“失控增生”(肿瘤);败血症是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大爆发”。
  2. 检查结果:白血病患者的静脉血里能看到异常细胞,骨髓检查也会有明显改变;败血症则是白细胞总数升高,而且“年轻的白细胞”(核左移)变多。
  3. 身体表现:白血病常伴随淋巴结、肝脾肿大;败血症可能会有肺部炎症的影像学表现(比如胸片上的浸润影)。
  4. 治疗方向:白血病需要化疗、靶向治疗或骨髓移植这些“针对肿瘤的治疗”;败血症得重点抗感染,同时支持身体器官功能。
  5. 预后情况:规范治疗的话,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不低;但败血症的死亡率还是比较高。

医生鉴别“三步法”

如果出现发热、贫血这些相似症状,医生一般会按三步来区分:
第一步:先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看看有没有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的“信号”);
第二步:测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这些炎症标志物,判断是不是感染引起的;
第三步:必要时做骨髓穿刺——这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

要注意的是,白血病患者因为免疫力低,容易合并败血症,这种情况得多个科室一起制定治疗方案。

普通人怎么预防?

  1. 按时打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常规疫苗,减少感染风险;
  2.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叶酸;
  3. 定期查血常规,尤其是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持续发烧时;
  4. 尽量避免接触苯这类化学物质,还有电离辐射。

临床上真有把白血病当成败血症的例子: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反复低烧,外院误以为是慢性感染,后来做了骨髓检查才确诊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时用针对性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记住这三点,不再混淆

大家理解这两种病,关键要抓住三个核心:

  1. 白血病是“身体自己的细胞变坏了”(内源性肿瘤),败血症是“外面的病原体闯进来了”(外源性感染);
  2. 两者都可能出血,但白血病是因为正常血小板少,败血症是因为血管壁被炎症损伤;
  3.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关键证据”,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

现在医疗技术进步了,两种病的治疗方法都越来越多,但早识别、早确诊还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果出现持续发烧、老出血或者反复感染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只有查清楚,才能选对治疗方向。